导读
“都梁古城”武冈市,历史人文璀璨,实干精神生生不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武冈人脚踏实地,从筑牢民生根基、拓展增收渠道、引入社会力量步步推进,勠力同心实现高质量脱贫。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见习记者 昌小英
通讯员 肖晓锋 马力
云山脚下,田野里春耕忙碌;古城深处,卤味坊美食飘香;遍布城乡的扶贫车间,机声隆隆……4月初,“都梁古城”武冈处处生机勃发。
武冈市属于武陵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4年以来,该市全面落实扶贫政策,稳步推进脱贫工作,在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创造了诸多“武冈经验”。2018年,武冈市脱贫摘帽,26177户91523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12.7%降至零。
民生优先,筑牢脱贫根基
楼宇整齐,街道洁净。小区里,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供居民就业的扶贫车间……4月15日,记者走进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感受搬迁户安居乐业的喜悦。
“从村里搬到镇上,以前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在小区扶贫车间工作的邓梅菊开心地说。
邓梅菊原是湾头桥镇先锋社区人,今年68岁,患有小儿麻痹症,无法下地耕种,日子过得很艰难。2017年,他们一家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搬到镇上集中安置区新楼里。邓梅菊就在楼下的电子扶贫车间上班,一月能赚2000多元。
2017年以来,武冈市采用统规统建模式,在乡镇集镇所在地和城区建了17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3192户10802人。并在搬迁点实施产业、企业带动、公益岗位等“十大帮扶”措施,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走进邓元泰镇木瓜桥村,一幢幢红瓦白墙、崭新气派的房屋映入眼帘。“以前在外打工,家里的房子成了危房,只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受苦。”该村脱贫户夏建国指着改造后的新房,感慨不已。2017年,他带着孩子回老家,住房成为最大难题。幸好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福利,一家人这才住上新房。村里还新建卫生室,提质改造村小学,住房、看病、就学等问题迎刃而解。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武冈市以破解住房、看病、读书为突破口,通过实施“新危改”“新医改”“新薄改”,全面提升群众幸福感。采取兜底确定对象、整合财政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等方式,解决危房改造中缺资金、缺劳力等问题,让全市14419户贫困户实现住有所居。创新“健康按揭”方式,向国开行贷款1.05亿元,一次性建成299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实现行政村卫生室全覆盖。启动新一轮薄弱学校改造,全市163所农村中小学校全部改造完成。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农村学生在家门口读书。
“接通了自来水,喝水再也不用肩挑手提了。”双牌镇白竹村村民刘时德说,白竹村属喀斯特地形,过去村民只能依赖打井用水,每到旱季缺水严重。2019年以来,武冈强力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该村570户人家全部接通自来水。
武冈高位推进覆盖全市18个乡镇(街道)299个村(社区)的安全人饮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85.7%,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问题,70万农村群众受益。
武冈新建、提质农村公路1185公里,通村水泥路、网络信号、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等实现全覆盖。
产业带动,拓宽增收渠道
“学会养鸡技能,我靠给养鸡大户打工,实现稳定增收。”稠树塘镇大山村温氏养鸡产业园,脱贫村民马晓叶说。
2018年,大山村引进温氏养鸡项目,马晓叶积极参加镇农业中心举办的养鸡技能培训,学会养殖技术后,在温氏养鸡场打工,一年增收4万余元。
温氏养鸡是武冈引进的重点扶贫产业项目,该项目在武冈建成温氏养鸡扶贫产业园14个、高效养殖小区68个、标准化鸡舍253栋,直接、间接带动3031户10079名贫困群众年增收2000万元以上。
近年来,武冈引进陈氏金福元、家家康等20家龙头企业,在53个贫困村发展产业,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武冈在299个村建立扶贫车间332个,实现贫困村扶贫车间全覆盖。提供就业岗位9986个,带动就业者人均年增收1.8万元。
今年36岁的蔡元枚是司马冲镇江姐村人,初中毕业到深圳打拼,2008年返乡创业,创办武冈市联润电子有限公司。2019年以来,她以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为新阵地,建立10个扶贫车间,解决贫困群众就业400余人。
武冈是“中国卤菜之都”。近年来,武冈积极发挥本土特色产业带动优势,每年安排18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目前,全市规模豆腐加工作坊、卤豆腐作坊190多家,解决3万余名脱贫群众就业。
食品加工产业带动了特色种养业、电商、冷链物流等产业发展,武冈借势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1010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49家,建成500多个产业基地,推动中药材、油茶、黄金葛、脐橙等产业发展。
周作枚是武冈培育的致富带头人之一。她原是一名药材收购商,2016年响应武冈“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号召,回到老家文坪镇成立药材种植合作社,带动该镇及周边8个乡镇1456户4870人发展中药材产业。其中,脱贫户821户2923人,每户年均增收1.5万元。
如今,武冈“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产业发展让69472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增收。
社会参与,凝聚脱贫合力
“产品都能卖出去,我有信心发展产业。”每个月,湾头桥镇六家铺村脱贫村民伍先干都会到该镇“善星小集”去领钱。去年,他在“善星小集”寄卖的农副产品全部售出,增收6000余元。
“善星小集”是武冈市以各乡镇、街道文明实践所为依托,在各乡镇搭建的产销平台,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借助该平台,武冈积极推动“爱心购”活动,每个驻村帮扶单位、乡镇各部门单位及结对帮扶干部都是爱心会员,通过定期开展爱心采购和爱心捐赠等活动,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目前,全市“善星小集”已帮助销售农产品1800余万元,收集、实现“微心愿”480余个,提供志愿服务项目1500余项,接受社会爱心捐赠2300余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68万户91616人。
凝聚社会力量合力攻坚,是武冈脱贫攻坚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该市全面实施“十个异地乡友组织、百家优秀企业、千名领导干部、万名党员干部”合力扶贫工程,发动39个商会、252家企业,帮扶184个村1706户4041人脱贫。
2019年,在外经商的成谊响应武冈创办“一乡一商会”号召,回乡牵头成立文坪镇商会,吸纳会员企业104家。商会成立以来,号召企业回乡发展产业,解决当地3000余人就业。积极参与社会扶贫公益活动,2年来捐助资金和物资30余万元。
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参与脱贫攻坚,助力武冈实现高质量脱贫。2020年,该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4年7596元,增长到14669元,增长率达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