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奉永成
4月25日上午,一辆和谐号动车沿着黔张常铁路,驶入张家界桑植站,当地群众谈笑风生,登上列车,去往远方。
2019年12月26日,黔张常铁路通车,革命老区桑植,从此告别不通铁路的历史。3个多月后,2020年3月初,桑植县脱贫摘帽。至此,湖南5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瞄准精准,扛牢政治责任,下足绣花功夫,在三湘大地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攻坚大战。
8年来,湖湘儿女以实干为笔,以初心为墨,一笔一画,让荒山焕发生机,让万壑终于相连,在三湘四水绘就了一张精准扶贫的精彩答卷。
精准识别——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春光明媚,各种鲜花开得正盛。4月23日早晨,很多村民还在吃早饭,哗啦啦,十八洞村一下子涌进来100多人。
十八洞村“幸福人家”农家乐店主杨超文坐在门前,准备迎接当天的第一批客人。十八洞村能有今天,村民过去想都不敢想。
当地苗歌唱了很多年,“三沟两岔穷旮旯,红薯玉米苞谷粑。要想吃餐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主角都是十八洞,歌里充满悲哀和奚落。
那种生活苦得像黄连一样,没人愿意一辈子吃黄连。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落后苗寨向千年贫困发起攻坚。
精准扶贫,必先精准识贫,解决扶持谁的问题。2014年初,十八洞村召开村民大会精准识别贫困户,这在当时还是头一遭。
“全村都穷,评谁不评谁有什么标准?”村民大会上,村民意见不统一。“我家里有一台二手微型车,大家不要评我。”村民龙太金主动站起来“让贫”。受龙太金“让贫”启发,十八洞村率先探索出“九不评”“七步法”精准识别模式。
家里有拿工资的不评、在城里买了商品房的不评、在村里修了3层以上楼房的不评……;通过户主申请、群众投票识别、三级会审、公告公示、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入户登记等七步,十八洞村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542人,村民全都服气。
以“九不评”“七步法”为蓝本,湖南制定下发《全省贫困村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成为全国第一个出台精准识别方案的省份。通过“一评二审三公示”等程序,在全国率先开展建档立卡,防止“穷人落榜、富人戴帽”。
“在贫困识别上,湖南坚持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建立扶贫数据共享共用平台,形成了识贫、校贫、定贫的精准识贫工作机制。”省扶贫办副主任黎仁寅说,一户家庭成为贫困户,要经过多道“关卡”,而一个村子要被认定为贫困村,也要经过审核、审定、张榜公示等程序。
为防止贫困人口“一评定终身”,我省出台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工作方案和动态管理办法,连续多次进行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将因病因灾返贫人口纳入进来。
瞄准精准,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湖南建立精准扶贫数据平台,贫困数据到村到户到人,从根本上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
精准施策——帮到根上、扶到点上
以前,吉首市石家冲街道庄稼村时远祖靠打猎为生,日子越来越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时远祖“马放南山”,收起打猎工具,当起了生态护林员,每天与以前的“猎物”为伴,年收入超万元,一举脱贫摘帽。
精准扶贫,要精准施策,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湖南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和贫困群众致贫原因以及帮扶需求,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兜底保障脱贫“七大行动”,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集中力量攻克贫困堡垒。
“七大行动”合力攻坚。湖南探索出“四跟四走”“四推四带”产业扶贫模式,全省所有贫困县都有2个以上特色扶贫主导产业,356万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拔穷根;全省232.48万贫困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脱贫;69.4万“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贫困群众搬出了幸福新生活;生态补偿,省级以上贫困县生态护林员项目“全覆盖”;全省适龄小孩“应学尽学”,贫困学生资助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阶段全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均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贫困患者县域住院就诊率超过90%、报销比例达到86.1%;全省兜底对象分类保障到位。
4月的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竹林坪村,满山青翠,风景怡人。但因大山阻隔,交通不畅,竹林坪村曾穷得令人心碎。2018年,竹林坪村修通通组水泥路,当地特产一车车运出大山,村民腰包鼓了。通组水泥路通车3个月后,竹林坪村整村脱贫。
要想富,先修路。路不畅,水不通,供电不稳定,一块块短板成了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湖南瞄准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大力实施交通扶贫、水利扶贫、电力扶贫、网络扶贫、旅游扶贫、文化扶贫、人居环境治理和危房改造“七大工程”,一举打通了贫困地区发展的任督二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11.4万公里,实现了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客车、组组通硬化路;580万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饮水安全问题喝上了放心水;光纤网络覆盖率和贫困村电网改造率100%……
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力军。湖南不断改进帮扶方式,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出台《关于深入开展扶贫扶志扶智行动的实施意见》,杜绝“保姆式”扶贫,通过“星级评比”、文明家庭评选等正向激励,让贫困群众主动作为。
湖湘自古重精神。湖南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答卷背后,铭刻着“吃得苦,霸得蛮(执着,有干劲),扎硬寨,打硬仗”的精神密码。
退出精准——脱贫成效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保靖县长潭河乡大白岩村贫困户龙自芬家曾有一段入户路未通到家门口,去年6月份,她把这一情况告诉了省常态化联点督查组。8月份,新修的道路就通到了她家门口。
脱贫成效要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湖南严格退出标准,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摆在首位,通过开展常态化联点督查、脱贫质量“回头看”,确保问题清零,严把脱贫退出关。
坚持时间服从质量。湖南制定《关于建立贫困退出机制的实施意见》和年度贫困退出方案,明确贫困退出目标任务、标准程序、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从严规范贫困退出各个环节。
2017年,湖南根据实际情况将1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时间推迟一年,得到当时国务院扶贫办(现为: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肯定。
建立贫困退出机制。湖南严格退出标准和程序,贫困户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摘帽,需要“五级书记”签字背书。每年委托第三方进行专项抽查评估,确保退出结果真实。建立防止返贫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提前采取帮扶措施,着力解决如何稳的问题。湖南贫困人口识别、退出精准度在国家历年考核中均居全国前列。
避免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保证“脱真贫、真脱贫”。从2017年6月开始,湖南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对51个贫困县、25个面上县开展常态化联点督查,将督、战结合,紧盯各地影响脱贫攻坚质量的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查漏洞、找差距,督促指导各地开展脱贫攻坚问题清零行动,提高脱贫质量。
2018年以来,我省在考核工作中逐年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兜底保障等重大政策实施效果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并将“四个不摘”和“防止返贫”纳入考核重点内容。
去年,为防止疫情影响脱贫质量,从去年3月份开始,湖南组织60多万名党员干部,对2014年以来已脱贫户、未脱贫户、边缘户及特殊困难群体和贫困村开展“回头看”。对发现存在影响脱贫质量的短板,分门别类,对标对表边核边改、立行立改;查摆出来的问题,全部清零,脱贫质量大幅提高。
2018年、2019年湖南连续两年在国家脱贫成效考核中被评为“好”的等次,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通报认定我省2019年完成年度计划、减贫成效显著、综合评价好。去年9月份,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工作抽查组充分肯定了我省脱贫成效。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是告别千年贫困。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取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后,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在三湘四水徐徐铺展。湖南正开足马力,驶向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