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4月17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临武县以雷霆手段整治甘溪河流域矿区污染——
河水恢复清澈 两岸重披绿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白培生 罗徽

  通讯员 唐志专

  远山如黛,近水含烟。

  4月中旬,临武县通天山苍翠峭拔,云遮雾绕。山下甘溪河碧水潺潺,两岸莺飞草长,满目葱茏。

  作为湘江源头之一,甘溪河曾因香花岭、三十六湾矿区滥采乱挖,造成河道淤塞,沿岸大量农田被尾砂覆盖。

  临武县委、县政府历经15年,平稳、有序地完成了香花岭、三十六湾矿区资源整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临武模式”,被推荐为“国家级矿产资源整合示范矿区”,也为解决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交办的环境问题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采矿多污染

  “东山高又高,不如西山一把刀;西山阔又阔,不如东山一角落。”这句临武民间谚语,形象道出了当地西山产树、东山产矿的特点。而三十六湾地区,就是矿藏核心位置。

  三十六湾位于临武县香花镇、万水乡等地,面积48平方公里,已探明有锡、钨、铅、锌等9类32种共生矿产,潜在价值1500亿元。

  “上世纪80年代,当地及周边县部分群众掀起上山采矿热潮。”郴州市生态环境局临武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郭飞介绍,到2005年底,矿区共有矿点106个、选厂80家、毛毯厂2900余家、大小尾矿库16座,从业人员来自9省32县约10万人。

  郭飞把当时的三十六湾概括为“五多”:非法矿点多,从业人员多,污染排放多,安全隐患多,矛盾纠纷多。

  粗放的矿山采选模式,产生大量的尾砂、废石、废水,造成大面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临武县境内甘溪河、陶家河,重金属严重超标,污染涉及临武、嘉禾、桂阳3县8个乡镇29个村,被污染耕地2万多亩,受影响人数15万多人。

  其中,甘溪河流域内甘溪坪村是受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尾砂、矿渣和重金属废水在甘溪河日月沉积,堵塞了河道,覆盖了村里的田地。”甘溪坪村支书文仁军说,“尾砂所埋之处,弥漫着刺鼻的气味,周边寸草不生。”

  2008年,甘溪坪村960多名村民分批搬迁至1000米开外的高地。

  2017年,中央第六环保督察组进驻湖南时接到群众举报:甘溪河长达40公里的河道,堆积废渣超过1000万立方米。

  重症下猛药

  其实,临武县早在2005年就开始对三十六湾地区进行整治,但因种种原因,整治出现反弹。

  2010年,三十六湾、甘溪河地区作为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7大片区之一,被省政府纳入“一号重点工程”。

  期间,临武县实施“休克疗法”,关闭、炸毁非法矿点1170个,拆除、炸毁机械设备3500台(件),拆除厂棚2870间,遣散从业人员10万人(次)。

  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向我省交办重要举报信息,无疑为治理这一沉疴宿疾添了一剂猛药。

  临武县制定了甘溪河遗留废渣处置及生态修复整改方案,按照“固本清源、先上后下、产业转型”的思路,先后投入60多亿元,采取打非治违、砌墙挡石、拦河阻沙、覆土还绿等措施,逐步对三十六湾矿区、甘溪河流域重金属污染进行综合治理。

  治理工作包括对河道内尾砂进行清挖和安全处置,对河道沿岸废弃的建构筑物进行拆除处置,以及实施河堤护坡、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场和危险固废填埋场建设以及河道植被恢复等工程。

  “项目动工之初并不顺利,甘溪坪一些村民经常聚集现场,阻扰施工。”临武生态环境分局党组书记、局长郭飞说,“老百姓更希望政府把钱补偿给个人。”

  “我们当时发动村里党员干部,跟村民讲道理、摆利弊,呼吁大家建立长远观和大局观。”香花镇党委书记邝文平说,听说政府出钱,用科学方法来改良土地,搞旅游开发,不少村民动了心,工程才得以顺利实施。

  目前,甘溪河上游地表尾砂已固化治理约1211.95万立方米。

  绿水青山归

  2018年底,三十六湾、甘溪河流域按要求完成污染治理,河水恢复清澈,两岸重披绿装。

  “这片土地已经不能再用于农业生产开发和工业项目建设,但可以改造为花海,打造一个污染治理生态旅游项目。”香花镇找专家做充分论证后,有了清晰的发展规划。

  “经过加固覆膜填土后,适合种上根系不发达、耐旱耐寒的波斯菊、金鸡菊、格桑花。”香花镇党委书记邝文平介绍,甘溪河两岸高峰耸立、层峦叠翠,下游风景秀丽、交通便利,将继续完善周边基础配套设施,依托通天山景区,发展旅游、民宿等。

  “前不久,我们还邀请广东的客商前来考察,他们对甘溪坪村环境非常满意,已有建设苗圃基地和打造飞行基地的初步意向。”邝文平说。

  如今,甘溪坪村的村民,每人每月能领到60元补助,镇上还帮他们在当地企业找到工作,有了稳定收入。48岁的村民蒋福喜自己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发展养猪业。目前,合作社年出栏生猪1200多头,纯收入达到10多万元。

  “要干大家一块干,有钱大家一起赚!”蒋福喜邀请10多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村民加入合作社,“我们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政府也给了很多好政策。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小猪仔,前景一片光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