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彭婷
4月6日,外面下着倾盆大雨。家住湘潭市岳塘区东坪街道和平村的张应兰,拿起随身携带的小本子,骑上摩托车准备出门。
“下这么大的雨,今天别去了吧?”门口,丈夫心疼地叫住她。
“我答应了老人,就是下冰雹也要去!”张应兰穿上雨衣,很快消失在雨中。
自2003年起,张应兰每年自掏腰包慰问高龄老人。今年,由于既要照顾生病的母亲,又忙于工作,原计划春节发放的慰问金耽搁了时间。这半个多月,张应兰每天穿梭在村里的10个组,一户户上门。直到6日晚间,小本子上的51个名单全部划了勾,她才松了一口气,满意地回到家中。
“奶奶,大家都说您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饭桌上,小孙女骄傲地对张应兰竖起大拇指。
张应兰摸着孙女的头,认真地说:“这些都是从前帮助过奶奶的人,对拉你一把的人,一定要感恩。”
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张应兰从湘潭县嫁到和平村。“住的是破旧的土砖房,下雨时,家里所有的桶拿来接水都不够用。”张应兰说,那会儿丈夫在外打零工,她边干农活边带孩子,苦日子一眼望不到头,是村里最穷的那一户。
她和丈夫决定开店改善生活,在银行贷了1.5万元后,手头依旧拮据。这时,邻居赵子枚、文祝清主动伸出援手,借给夫妻俩约3000元。“你们好好干,钱不急着还。”两位邻居诚恳地说。
“这是雪中送炭啊!”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应兰十分激动。她说,3000元在那个年代已是“巨款”,两位邻居并不富裕,却愿意无私帮助,让她十分感动。
不仅如此,村里一些条件稍好的邻居,还会送些衣服给她和两个儿子穿。店子开起来后,村民十分照顾他们的生意。邻居谭建文把张应兰的丈夫介绍到村基建队,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
有了村民的帮助,加上夫妻俩的努力,小家庭的生活一步步上了台阶。当年的小卖部,渐渐发展为占地百余平方米的两层楼超市。当年的老房屋,如今已变成一栋漂亮的楼房,他们还拥有一家物流公司。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富起来的张应兰一心想回报桑梓。“她的超市和物流公司员工大多是本村人,她专挑条件不好或就业困难的,只要勤快,60多岁都可以。”和平村一位村民说。
张应兰还有另一个“报恩计划”。2003年,她首次到附近的霞城乡敬老院,为每位老人送慰问品。后来,她又把慰问范围扩大到本村80岁以上的老人。慰问物资从一箱牛奶、一袋麦片,变成每人200元。据初步统计,张应兰发放的慰问物资、慰问金等,累计已达约20万元。
面对记者采访,张应兰几次拒绝,她总说:“都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不值一提。”
然而,记者采访的街道、村工作人员和村民,却把张应兰做的“小事”数了一箩筐——
家乡修路时,她二话不说,捐了5000元;
突发洪水时,她白天忙完工作,深夜开车给大堤值守人员送宵夜;
疫情暴发时,她想方设法买到一批防疫物资,分发给村里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