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婷婷
服务国家战略、聚焦湖南特色、发挥片区优势。湖南自贸试验区推动实现“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三大特色战略定位。
“一产业”是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一园区”是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一走廊”是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
具体如何打造?4月2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上,审议通过的“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3个专项规划,给出了答案。
“一产业”
——“3+3”集群发展
制造强省,绝非空话。近年来,湖南以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为抓手,制造业发展正由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变,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良好。
《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规划》中明确目标,力争到2025年,先进制造业集群梯队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重点打造形成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以中小航空发动机为核心的航空航天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信创产业、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工程机械集群,聚焦高端建筑机械、地下工程装备、特种工程机械等领域,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重点攻克一批高端主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完善再制造服务体系。
轨道交通集群,以提升集群营商环境为抓手,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加快产品谱系拓展,促进产品服务转型,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体系。
航空航天集群,将打造从通航整机、航空动力、机载系统、北斗导航应用、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到航空综合服务保障的完整产业体系。
“一园区”
——“一核心、三片区”,辐射区外多个基点
即将于今年9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承载着各方的期待和愿景,推动全国对非合作资源向湖南聚集。
打造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是湖南自贸试验区的三大任务之一。当天审议通过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专项规划》中提出,要探索形成中国地方对非经贸合作的“湖南模式”,2025年,实现对非贸易总额突破百亿美元,引进对非经贸合作企业超过1000家。
该规划明确了先行区实施范围,包括“一核心、三片区”,辐射区外多个基点。
“一核心”指高桥大市场,未来,这里将成为非洲在华非资源性产品集散和交易中心,易货贸易等机制也将在这里逐渐成形。
“三片区”为长沙临空经济示范区、岳阳城陵矶港口及城陵矶综合保税区片区、长沙金霞经济开发区。
辐射“多基点”,将联动先行区内外产业协作,形成区内辐射区外、区外支撑区内的产业格局和运作模式。
“一走廊”
——“三点一廊、多区联动”
向北对接长江经济带,往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试验区,就像“工”字中间的一竖,形成了一条独一无二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
作为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三大战略定位之一,《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专项规划》明确目标,到2023年,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核心片区进出口年均增速达到1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年均增速达到10%。到2025年,将建成引领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经济功能区。
独特的区位优势不容浪费,该规划提出“三点一廊、多区联动”发展新格局。
长沙、岳阳、郴州三大自贸试验区片区为核心建设区,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的互动、对接,打造国际投资贸易走廊的核心节点。
发挥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郴州6个国际投资贸易走廊沿线重点城市的比较优势,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推动多区联动发展。
在“走廊”的带动下,洞庭湖区域、湘南区域、湘西区域,都将积极融入,培育经济增长新空间,形成以国际投资贸易走廊带动省域发展的良好局面。
国际投资贸易走廊还将建设产业协同发展、招大引强补链、开放平台搭建、创新能力提升和基础设施联通五大重点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