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版:要闻·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3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移风易俗,须重“疏”轻“堵”

  付彪

  这两天,哈尔滨市要求“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一事上了热搜。一边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祭扫方式,一边是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的城市治理需求,有关祭扫方式的话题成了舆论争议的焦点。

  近年来,一些低碳环保、绿色文明的祭扫方式,正渐渐被人们所接受。尤其是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之后,更多人摒弃不文明的、不合时宜的祭扫方式。现实生活中,烧冥币、供香烛、献祭品等传统祭扫方式,不仅会造成满天纸灰飞、到处烟尘绕,还容易引发火灾。从这个意义上说,哈尔滨治理“冥纸冥币”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这样的治理政策,为何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从情理上讲,烧冥纸、冥币是成百上千年形成的民风习俗,倡导民众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做大量的宣传引导工作。“一刀切”禁止冥纸冥币,通过严查、严罚、严控“让冥纸冥币无处可买、无纸可烧”,不仅少了些人情味,效果也很难如愿。何况,冥纸冥币等祭祀用品,也显然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封建迷信用品。正如不少网友表示,“这是一种精神寄托,没必要完全禁止”。

  从法律上讲,烧冥纸、冥币是传统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国家在立法层面上并没有明文予以禁止。法无禁止即可为。在目前并无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自觉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力。烧冥纸、冥币虽与现代文明有些不搭调,但并不违法,“一刀切”地禁止并将其治理成效与问责“一把手”挂钩,容易形成对民众自由选择权的粗暴干涉,往往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的非议。

  应当看到,人们接受新观念、新风俗需要一个过程,比如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很难接受“云祭扫”等新兴祭扫方式。因此,治理“冥纸冥币”,需要讲求方式方法,充分尊重民俗,加强宣传引导,坚持循序渐进,避免简单粗暴。事实早已证明,在推进移风易俗过程中,重“疏”轻“堵”,远比“一刀切”地禁止更容易被人接受,效果也好得多。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