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苏莉 施泉江
【铭刻】
八路军南下支队在湖南艰苦转战半年时间,战斗足迹遍及19个县市,先后在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扩大政治影响,播撒革命火种,有力推动了湖南各地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对湖南人民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影响。
【追寻】
3月20日,春分节气,雨水浸润江南。岳阳平江天岳书院内的树木已添新绿,饱经岁月的青砖灰瓦,在春意的映衬下,更显古朴。
76年前,八路军南下支队转战数千里,抵达平江的时候,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1944年,面对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制定巩固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发展华南抗日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其中一个重要的战略部署,就是组织八路军南下支队深入敌后,建立湘鄂赣抗日根据地。
1944年11月,以八路军第三五九旅为主力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以下简称八路军南下支队),在司令员王震、政委王首道率领下,从延安出发,一路南下,于1945年3月23日抵达湖南省平江县沙铺里。
部队入湘后,经报党中央批准,取消了原番号,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下属的6个大队改为6个支队。
3月26日,部队通过策反县警察局长,不费一枪一弹占领平江县城。当晚,司令部和政治部就驻扎在县城东郊天岳书院。27日早晨,部队在县城街头公开张贴《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司令部布告》,阐明“本军奉命援湘,消灭万恶敌人”的目的,发出号召:“愿我三湘子弟,一致义愤填胸,起来保乡卫国,充当抗日英雄……”
平江人民看到布告,兴奋地奔走相告:“当年的红军又回来了!”
3月28日,部队在县城景福坪召开全县民众大会,成立平江县抗日民主政府,恢复了中共平江县委。
不久后,由于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夹击,八路军南下支队撤离平江县城,分散在岳阳、临湘、平江、通城、崇阳之间的地区内,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权。虽然因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重兵围剿而未能建立起湘鄂赣抗日根据地,但仍然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
为了深入湘中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南下支队决定派队伍进驻湘阴敌后地区。4月2日,熟悉湘阴情况的杨宗胜、吴光远率领南下支队第六支队,穿过敌人防守空隙,到达湘阴。
第六支队虽号称一个支队,实际只有两个连的兵力,而驻湘阴的日军则有三个联队4000多人,兵力占绝对优势。通过对敌人营垒中的各派势力及代表人物逐个分析,第六支队最后成功策反了湘阴县日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左钦彝。在左钦彝配合下,第六支队留在湘阴地区艰苦战斗了5个多月,成功开辟了以白鹤洞为中心的湘阴敌后抗日根据地,与日伪军进行了数十次战斗,屡战屡胜,成为威震湘东的一支抗日劲旅,队伍也日益壮大。
7月上旬,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南下支队主力继续向南进军,第六支队则留在湘阴坚持抗日游击战争。
8月初,八路军南下支队主力抵达湘潭盐埠,与中共湖南省工委书记周里会合,决定将一支分队留在湘中,开展抗日工作,主力继续南下。
9月,主力部队进入湖南与广东两省交界的五岭山脉,准备与坚守广东的东江纵队会师,共建华南抗日根据地。后因国内局势变化,决定放弃这一计划,北返中原,于9月20日从临湘撤出湖南。
半年时间里,八路军南下支队驰骋三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也一路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湖南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感言】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湖南人民始终站在抗战前列,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从血与火的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敢于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爬坡过坎、闯关夺隘,赢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