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强国之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半个多世纪前,无数顶尖科研专家、技术人员、干部职工、部队指战员,在这里头顶蓝天,脚踏荒原,开启了我国核武器研制的传奇之路。
隐姓埋名
共赴神秘禁区
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金银滩草原,是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国营221厂旧址。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这里被誉为中国原子城。
1958年,面对西方核垄断、核讹诈的威胁,党中央决定在这里建立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对外称“国营221厂”“青海矿区”。
广大科技工作者闻令而动,告别亲人,奔赴高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草原大会战。
世界知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1961年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毅然归国。为参加核武器研究,他改名王京。从此,他隐姓埋名17年。
“王淦昌到哪去了?”每当有人这样问时,他的妻子总是说“到邮箱里去了”,因为她也只知道王淦昌的通信地址和信箱代号。
……
为了国家之荣光!这是参加核试验科学家的共同心声,他们不畏强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团结拼搏,守护了共和国的和平与安宁。
以身许国
共圆强国梦
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上空一声巨响,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向世界庄严宣告:站起来的中华民族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
1967年6月,由221厂承担研制的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21厂的建设者们“三顶帐篷”起家,先生产后生活,合力攻坚,艰苦创业,用智慧和生命圆了中国人民的核武器之梦,换来了共和国的尊严和强大,也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宁。
耸立在西海镇的“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铭记着他们的丰功伟绩。
郭永怀,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获得烈士称号的科学家。1968年12月,他从导弹试验基地返京途中遭遇空难。危急时刻,他与警卫员牟方东紧紧拥抱,保护着夹在胸前装有绝密数据资料的公文包,遇难时年仅59岁。
86岁的刘兆民老人,是原221厂的退休职工。他早年大学毕业后就从事原子弹研究。1963年初他来到金银滩,在二分厂研制炸药,直到退役。“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住过帐篷、干打垒。但是能参与国家的尖端科研工作,我非常自豪。”
没有当年原子弹、氢弹的成功,就没有今天强大的中国。回首那些火热的岁月,86岁的老人无怨无悔,激情满怀,“如果现在需要,我还能干。”
化剑为犁
为了和平与安宁
遵循和平时期“化剑为犁”的思想,198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下文撤销221厂。
1995年5月16日,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历史使命全面退役”的消息。
这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退役的核工业研制基地。曾经的神秘禁区,成为海北州州府新址——西海镇,逐渐向世人开放。
如今,行走在西海镇,不时会邂逅当年221厂的遗迹,随处可见的雕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园,当年的图书馆、电影院、将军楼。
遍布草原的厂房、车间静静矗立,当年的标语仍清晰可见。
丰碑无言。代表“圆梦”的纪念碑圆球下方,棕红色的盾牌上,镌刻着9颗圆钉和展翅飞翔的和平鸽。它让世人铭记:中国人研制原子弹,并非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和平。
逐梦新征程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总有一种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目前,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线,以原221厂旧址为载体,“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已开发出原子城纪念碑、一分厂、二分厂、上星站等十多处现场教学点。
“政治上得锤炼,思想上受洗礼,精神上得激励,使命上得强化。”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海旺说,2020年,学院培训各类参训人员3000余人次。
来自云南的“95后”女孩孙晓晓,去年通过考试来到“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成为一名专职教师。她说,每个分厂,都有牺牲,都有奉献。
二分厂发生过爆炸事故,4位年轻的技术工人当场牺牲。由于事故太惨烈,只能把他们的骨灰平均分成四份寄回家中。后来,一个年轻逝者的父亲又将儿子的那份骨灰送回了基地。
“他说,儿子是为国捐躯,他要让儿子的英魂陪伴自己未竟的事业……”讲着讲着,孙晓晓热泪盈眶。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向英雄学习,景仰英雄,让他们的精神照亮我们逐梦的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据新华社西宁3月1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