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在县市层面替会的情况并不鲜见。一些基层干部反映,替会不仅占用基层工作的大量时间,打乱工作计划,而且容易“踩雷”,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不可否认,“替会”虽缓解了无人参会的尴尬局面,分担了领导和同事的参会压力,但是频繁“替会”,或因“替会”准备不充分或者盲目“替会”,往往弄巧成拙。据媒体报道,南京市召开环保工作动员大会,一名副局长找下属“替会”,因“替身”迟到露了马脚,导致副局长职务被免。
会风好坏直接反映出了作风优劣。不可否认,会风不正,已成各地一大顽症。比如,在一些部门和单位,开会迟到成家常便饭,找人“替会”已形成惯例,“睡会”更是成一道常见的会场“风景”。
开会找人替,对个人来讲,反映出了官员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等存在弊病,也折射出了党政机关工作作风和行政效能等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重罚找人“替会”的官员,既是治理不良的会风,也是倡导一种守信高效的工作作风。
问责“替会”官员,更须治理“文山会海”,而这是产生“替会”现象的主要根源。时下会议多、会期长,已成为一些地方的办事“特色”。尽管有人认为开会“是工作的一部分”,但当参加会议成为一件累人、甚至折腾人的工作时,就让人无法忍受了。以至于,有的官员为了拒绝“会囧”,便找人“替会”,或干脆“缺会”、甚至“睡会”。这实际上是对“文山会海”的一种无声抗议。
党中央三令五申地提出,要从领导机关做起,大力整治文风会风,提倡开短会、讲短话、讲管用的话,力戒空话套话。这就要求各地把查处“替会”等违纪官员的劲头,多用在转变文风会风上。如果会议开少一些,再开短一些,官员自然就失去了“替会”“睡会”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