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周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2月26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洞庭南岸“小南京”

    邹靖芳 肖玉书

    洞庭湖南岸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小镇,名“兰溪”,她还有一个别号,叫“小南京”,这个称呼不知起于何时,但她的历史确乎可以追溯到三国东吴南京建都年代。

    那时,南京的商贾成群结队来兰溪,采购当时盛产的漂染青布、油碗糕、篾制斗笠、油纸雨伞和湖乡大米等。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诗中所写的“乌衣巷”,就有当时南京商人销售兰溪青布料的布市。

    提到兰溪古镇的文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兰溪的双桡龙舟。兰溪龙舟在设计上匠心独具,船身至少在25米以上,船最宽处却不到1.6米,船头与尾部尖窄而高翘,看似玲珑小巧,却不失威严,船头还挂一颗雕刻精细的长颈木质垂须龙头。

    船舱的划分,是按天上的星座或神佛之数而定。一般是28舱,据说是应28宿之数;多的有32舱,是28宿和4大天王之数;最多的有36舱,是应36天星之数。需要140多名划手。兰溪龙舟打破了古今不变的惯例,他们为了增添船的艺术色彩,大胆地开创了锣鼓并用的先河,使其形成了一种和谐且富有进行节奏的“咚——,锵——,咚咚锵——”专门用于划龙舟的打击乐。

    兰溪龙舟下水,总有一些固定的礼节和仪式,如拜天地,敬轩辕,吊屈原等,锣鼓齐鸣,铳炮喧天,随后在江中不紧不慢地来回游动,进行各种艺术造形表演,寻找对手对唱山歌:“新造龙舟两头尖,敲锣打鼓到江边,插桡下水分胜负,歌声响亮震江天”。这首龙舟歌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把兰溪龙舟的锣鼓、插桡、船歌等几大特点真实地描写出来了,兰溪双桡龙舟因特点鲜明,独一无二,近期还正式上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到古镇兰溪文化底蕴的厚重绵长,享誉全国的益阳花鼓戏发源地竟在兰溪,人们称兰溪是个“花鼓戏窝子”。

    据当地人考证,益阳花鼓戏传遍全省乃至进京汇报演出,其根源都在兰溪,过去几十年,上百年益阳各地的花鼓戏剧团的戏班子,台柱子都是从兰溪走出去的,像老益阳县、益阳市、娄底市及其他地市的花鼓戏人中,都能找到兰溪人的影子,他们的戏路、台风、唱腔、武功套路都沿袭了兰溪花鼓戏的风格,大多数是兰溪人手把手教出来的。

    在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益阳花鼓戏曾两次进京汇报演出,其剧目和主要演员都是从兰溪镇选送的。当时这些剧目参加全省地方戏比赛演出时还两次获得剧本和演出特别奖。由兰溪镇花鼓戏衍生出来的地花鼓,更是在洞庭湖水乡风生水起,每到春节,十乡八里的地花鼓戏演得精彩纷呈,都是以一条花灯彩龙与一台地花鼓戏走村穿巷,送戏上门、送财送喜闹新房。

    兰溪花鼓戏剧团团长赵梦龙回忆起儿时看地花鼓戏的情景时说:“看地花鼓戏特开心,唢呐一响,锣鼓一敲,妹子和三花子就进了堂屋,随着一声‘恭喜发财’,在密密麻麻的人堆里便打起‘窝子’来。”与地花鼓一道来的还有龙灯狮子采莲船,从正月初二开始,一直延伸到元宵节的夜晚。那个晚上是最开心的时刻,上有一轮皎月,下有万家灯火,天上人间融于一片灿烂辉煌的霞光里,此情此景预示着新年的吉祥幸福,五谷丰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