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事·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2月1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地理的方式打开湖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廖慧文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年初,国内最知名的科学传播杂志之一《中国国家地理》聚焦湖南这片红色热土,倾情推出“湖南专辑”(上、下)。

    说起湖南,人们的脑中或许会浮现出伟人故里、洞庭湖、南岳衡山、“娱乐之都”、辣椒、湘西……在专业地理人眼中,会不会有另一个维度的湖南?

    为了酝酿出高质量的“湖南专辑”,《中国国家地理》派出数位记者和摄影师来到湖南,他们遍访湖南学者、专家,力邀湖南优秀本土作者,精心组织文稿,以“山、水、人物、城市、经济”等5个版块,从种种湖南“标签”入手,用近350页的体量,全景扫描、细致梳理、创新观点,展现湖南多种多样的自然地理景观和深厚独特的人文风情。

    在“湖南专辑”中,《中国国家地理》揭示了湖南之山的宝贵之处。提起山,人们脑中浮现的或许是连绵不绝的青山,是锋利如剑、直刺苍穹的雪峰。《中国国家地理》却告诉我们,湖南的山,虽然“身量”与“体量”都不算顶尖,但胜在姿态动人。

    “湖南地层齐备,同时具备了碳酸岩层、花岗岩等等不同岩层,且岩层都达到了相当的厚度,而且由于地处我国地形第二阶梯到第三阶梯的过渡带上,地壳发生了间歇抬升,抬升高度又不至于过高……再加上这里地处气候湿润区,降水量大,地表水流充沛”,“天造地设”,造就了那些孤高奇秀的峰林和被穿了“洞”的山体。它们有的已享誉世界,有的仍然“养在深闺”尚待开发,让人不由感叹造物主的安排: “诸多因素恰巧在湖南境内叠加在了一起,最终成就了湖南地貌景观一个显著的特点——在我国,你可能再也找不到一个省区能像湖南一样,可以集齐如此多种的峰林地貌了。”

    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人们都会把山岳看作天与地相融的地方,蕴含着神秘的力量。如印度神话中的须弥山、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又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昆仑山、泰山。对于瑶族人来说,也有这样一座具有精神图腾意义的山,那就是湖南的雪峰山。作者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带我们重新认识了这座并不为世人所重视的大山——它既是湖南两大地理单元的“界山”,又是湖湘文化最强劲的一个源头。

    湖南的水同样多姿。山脉发育出的大小河流遍布全境,构建了纵横的网络,欢快地流向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湘水宽、资水清、沅水长、澧水短”,这句话,我们的学生时代几乎人人能背。而《中国国家地理》着力展现了河流建构的一切:湘江是流淌着湖南命运“密码”的母亲河;沅江串起了众多“边城”,民族文化异样缤纷;澧水则是文化上的“老大哥”,孕育出灿烂古文化;资水之上,一种迷人的微地貌奇观刚刚才揭开面纱;集纳四水、吞吐长江的洞庭湖,则是湖南连通外界的总开关。

    世界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自古以来,三面群山合围、洞庭风急浪高,形成“四塞之国”的地形,是困厄湖南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冲出“洞庭湖”的湖南人才沛然崛起,迎来“井喷式”爆发。大山、激流教育出的霸蛮、勇敢;丘陵涵养出的浩然独往,共同孕育了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湖湘文化。这恰恰弥补了中国文人的一大短板,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等为代表的湖南“红色”人物的群体性崛起,为创立中国共产党和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专辑”中,还介绍了许多不为人们所熟知的湖南籍科学家、外交家、文学家、艺术家,如中国近代地图学奠基人邹代均、南海十一段线的测绘者傅角今、中国园林研究第一人刘敦桢……

    地理特征也塑造了湖南人的“舌尖”。境域内山高水阻,许多人只能依靠少量田地生活,廉价、易于种植的辣椒因此成为湖南人的主打蔬菜。辣椒也被用来调节粗粝食物的口感,逐渐形成了湖南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嗜辣口味,而口味又反过来参与塑造了湖南的性格。“湖南专辑”条分缕析湖南热辣口味流传的背后原因。

    当时光走至当代,作为内陆省份的湖南又有什么成绩?“网红”时代,长沙仍然占据了国内一众城市中的“头部”流量;湖南已悄然建成世界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湖南的各个城市,依据自身的地缘、资源优势,在不同的领域蓬勃发展……

    在“湖南专辑”中,一些作者是湖南本地作者。从亲身经历出发,绘景状物,追昔抚今,读之可亲。一些作者则是“外省人”,以外人眼光看湖南,常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作者们抛出了一个个论题:“长株潭三城合并,能否成就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重振湖南内河航运,是否具有意义?”“湖南米粉,如何走出湖南?”读罢掩卷,依然令人深思。

    ■专家点评

    童潜明(湖南省地质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很多人知道湖南是马蹄形地貌,但以前少有人解释。这次《中国国家地理》“湖南专辑”运用了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观点,把这个问题详细、专业地讲清楚了。杂志中,还对张家界的地貌、自然景观进行了详细解释,很好地科普了张家界峰林的独特之处。

    “湖南专辑”关注了新发现的湖南地质景观——资水上的壶穴。壶穴一般在河流的上游发育。但是在资江比较平缓的地方也发育出很好的壶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有篇文章进行了揭秘。湖南的壶穴景观是很丰富的,我认为将来这个地质景观可以发展旅游、研学活动。

    我对人文篇印象深刻的,就是除了介绍湖南人物中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之外,还介绍了不少自然科学家。我是第一次知道这些地理、地质学家是湖南人,他们都是很了不起的人。

    朱翔(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国家地理》介绍湖南是先从介绍自然地理着手,再以此为基础介绍人文地理,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框架,把湖南的地理概貌、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湖南是个好地方,它处在长江以南,水资源和热量都很充足,发展农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湖南位置适中,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处在我国沿海到内地的过渡带,又是长江到华南经济圈的重要枢纽位置。目前,湖南正处于转型的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三高四新”的重要指示要求,在“湖南专辑”中都有很好的体现。可以说这套杂志是一扇了解湖南省情的窗口——让世人了解湖南,让湖南更好地走向世界。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湖南专辑”中还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湖南出的人才,充分彰显了湖南的历史文化特色和深厚的红色基因。另外,中国国家地理有一个特点,它的图片选择得非常好。杂志中把图、文、地图、地质学的示例图有机融合在一起,便于普通读者阅读。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