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2月1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海情》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山海情》剧照

    天歌 邵岭

    逾18万人打出9.4的高分,电视剧《山海情》的成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社会大众的审美日趋多元、文艺产品的样貌日趋丰富的当下,再一次确证了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唤醒了年轻人的乡土情怀

    《山海情》的火爆让很多人感到意外。该剧是一部怀抱着塑史追求的扶贫题材电视剧,展现的是上世纪90年代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易地搬迁、艰苦开拓的奋斗史,并以此折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达40多年的反贫困壮举。以今天的市场思维来看,这样一部电视剧与当下主流收视人群之间的时空距离,简直就如同山海之隔。

    但开播之后不久,恰恰是年轻人将其拱上了热搜。为什么?排山倒海般的弹幕里藏着答案。对一部分年轻观众而言,他们并不是在《山海情》中观看他人的陌生生活,却是在回溯自己的个人记忆与家族记忆。事实上,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的根脉都在乡村。他们或在乡村度过自己的童年、青年时代,或在父辈、祖辈们乡村经验的陪伴下成长起来。“都市异乡人”身份所带来的认同上的迷失以及灵魂上的漂泊感,促发着他们对“根在何处?”产生思考。

    对此,剧中马得福关于“根”的解读便显得意味深长,他劝不愿移居的涌泉村民们:“人有两头根,一头在老先人手里,一头就在我们后人手里,我们后人到哪了,哪也就能再扎根。”

    当下,后人们已将手中的根再扎下,但他们想要的却是顺着这一头去寻回老先人手里的那头根。《山海情》唤醒了他们血脉深处的乡土情怀,也为他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精神寻根之旅。

    可贵的家国情怀

    《山海情》让观众们对中国共产党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宏伟篇章有了更加深切的体认,可贵的家国情怀也由此凝结。二三十年间,闽宁镇如何由漫天黄沙、通电不成、灌溉困难的“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作品告诉我们,西海固人民的埋头苦干、扶贫干部的拼命硬干与国家扶贫政策的为民请命,缺一不可。在改革的沧桑巨变中,不变的是压不垮的中国脊梁。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知晓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什么。影视作品正应承担这样的使命,将那些深藏民间的苦乐与悲欢、梦想与追求讲述给人们。这也将启示着他们如何走向未来。

    《山海情》让我们确信,优秀的影视作品不仅能够凝聚大众的审美共识,更能够凝聚大众的情感共识。现实主义作品要真正抵达受众,不仅要艺术地真实地反映现实,更要将影响现实作为最高目标。

    浓郁的乡土气息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山海情》让人看到优秀现实主义作品和演员表演之间的正向互动关系。

    演员们同样坚守着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以专业的水准雕琢作品。有观众评价该剧“全员放弃颜值管理”,直到演员表出现名字,很多人才把剧中人和演员对上号:黄轩和黄觉一改文艺范,浓郁的乡土气息在他们身上毫无违和感;《装台》里活得憋屈的刁顺子张嘉益拍拍屁股成了八面玲珑的人精马喊水;灰头土脸的德福妈是《生活秀》里漂亮内敛的大陶红;坚韧勇敢的李水花是在《甄嬛传》里出演叶澜依的热依扎……抛却美颜包袱的他们在作品中的表演自然,求“真”而不一味求“戏”。

    观众也没有因为他们不那么漂亮而弃剧,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完完全全成为了角色本身,他们的外表没有成为空洞的符号,反而成为观众追剧的动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