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王文隆 唐璐 王晗
楚东村,位于湘鄂赣交界的大围山北麓,守卫着浏阳的东大门、湖南的东大门,其地理位置险要,曾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之一。
隆冬时节,暖阳高照的一天,记者一行从长沙驱车近两小时,到达浏阳市大围山镇楚东村。
一走进楚东村这个以红色文化著称的小村庄,记者的脑海迅速浮现其辉煌的历史场景。
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最重要的战斗之一——东门战役,就在楚东村打响。
沿着柏油马路,经过小桥流水,一座坐北朝南、砖木两层结构的清代天井庭院式民居——锦绶堂映入眼帘。这里是全国第一个省级红色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在讲解员朱丽利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锦绶堂。宅子内部装饰精细,木料上雕刻着各种历史典故,墙壁书写着历代书法名帖。“老宅已有123年历史。由10余个环抱天井的小四合院组成,共有108个房间,当时的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最多时有200多人在此办公。”
1930年7月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三军团攻占湖南省会长沙,建立全国第一个建制省的工农兵政权——湖南省苏维埃政府。
国民党不甘心红军占领长沙,立马组织重兵反扑。为保存实力,8月5日,湖南省苏维埃政府随红三军团主动撤离长沙,向浏阳、平江方向转移,最后到了浏阳锦绶堂。
就在国民党部队追赶红三军团时,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正在南昌附近活动。得知红三军团消息后,迅速西进至与浏阳交界的江西万载。
1930年8月23日,红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并遵照中央决定再次攻打长沙。
然而,持续一个半月仍未攻下长沙。毛泽东审时度势,决定停止攻打长沙,转战敌人力量薄弱的江西等地。
1930年10月,红一方面军攻下赣西南镇吉安,成立第二个建制省的苏维埃政权——江西省苏维埃政府。
随着反“围剿”的不断胜利,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1931年3月份,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回到了锦绶堂办公。
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先后两次进驻锦绶堂,驻扎时长9个月。
红军在这里开创了全省苏区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扩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管理省级苏维埃政权积累了宝贵经验: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自由买卖;废除苛捐杂税,重新设立单一累进税;创立学校,开展扫盲运动……
如今,在锦绶堂的墙壁上,“男女平权”“争取8小时工作制”“猛烈扩大红军”等红军标语历历在目。
“革命年代,当地群众为了保护好这些标语免受破坏,在省苏维埃机关撤出后,主动用石灰浆或者泥浆把标语覆盖起来。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当时红军来到这里是多么受欢迎!”朱丽利指着老屋墙上的各种历史遗存告诉记者。
历史未曾远去,红色依旧鲜明。当下,锦绶堂已成为大围山镇和楚东村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
依托湖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东山大屋等红色资源,当地红色旅游逐渐发展起来。去年,共吸引游客6万余人次,比2019年翻了两番。
借势红色旅游,村里发展水果种植面积达10500亩,桃树、梨树、李树遍布山头……游客来村里,不仅能参观红色景点,还能饱览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百花园,品尝各类香甜可口的瓜果。
■记者手记
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
唐璐
锦绶堂是新中国百年沧桑巨变的见证者,它经历了封建社会的桎梏、战争年代的硝烟、和平年代的安详。虽然湖南省苏维埃政府仅驻此9个月,其红色基因却扎下根来,并传承至今。
追寻革命先辈足迹,重温红色历史记忆,那坚定的信仰、不屈的奋斗、无悔的忠诚,放射出耀眼光芒。
如今,在大围山镇、在楚东村,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串起七彩产业、幸福生活。行走于锦绶堂与村里的水果林之间,似乎行走在一条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的大道上。红色基因,激励着人们不断为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断描绘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