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启航现代化新湖南

第03版
启航现代化新湖南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1月29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邓师华:烙铁画之恋
邓师华的烙铁画——御笔峰。

    朱凤英

    用500度高温的烙铁在木板上烫画,你见过吗?喏!壁上挂的,地面堆的,客厅、过道、餐厅、阳台,满目皆是烙铁画,纤毫入微,清新脱俗。

    邓师华,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龙尾巴村人。4年前,从小酷爱绘画、书法的他,在厦门结识了烙画艺人胡刚。以火为墨、用铁当笔的烙画艺术,像磁铁吸住了他的心。“那烙画都是些简单风景。我很快冒出一个念头:将家乡张家界的奇山异水烙成画,岂不更美?”邓师华果断弃商,师从胡刚习画。普通人学要花一年多时间,邓师华肯用功,悟性好,仅半年就掌握了要领,烙得像模像样。张家界的奇山异水闻名世界,邓师华与烙画爱好者田卫红、胡松波一拍即合,一起回武陵源创业,烙张家界美景。随后,三人游说胡刚师父一起创业。“您出技术,不承担风险。”面对他们恳切的眼神,酷爱烙画的胡刚点头应许。2016年6月,邓师华牵头,与田卫红和胡松波集资办起了烙铁画文化产业开发公司,公司设在他家一幢陈旧木房里。4个人起早贪黑,手不离烙铁,将张家界的灵山秀水源源不断烙在柏枫板上。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烙一幅画,少则个把星期,多则十天半月。孰料烙画不易,销售更难,半年光景,成堆烙铁画躺在木屋里睡大觉,很少有人光顾。非遗传承说起来意义确实重大,然而一进入操作层面,却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啊。2017年,邓师华他们的烙铁画像遗失在沙滩上的珍珠,被当地记者邓道理、吴勇兵和张洪涛相继拾到,他们写新闻、拍视频,奋力将烙铁画呈现给外界,随后有国家、省、市级媒体跟踪报道,张家界风景烙铁画自此飞进人们视野,被爱好者收藏。当年,卖画收入了十多万元,除去板材等成本,每人好歹分得了两万元。然而,刮过那阵宣传风,销售又趋冷。一是烙铁画在社会上缺乏认知度;二是耗时长,成本大,造价高,认购面偏窄。

    2018年,地方政府修建武陵山大道、扩建插旗峪至龙尾巴公路。交通封闭后,烙铁画更是与世隔绝了。邓师华一咬牙,携家人与画友卷起铺盖,赁居武陵源城区继续烙画。烙画的收入仍不足以维持生计,合伙人看不过去,主动提出打工维持公司运转,留邓师华一人继续烙画。两年来,合伙人先后寄回10万元,胡松波还为公司购回一辆车,邓师华的妻子打工长期接触冷冻食品落下疾病,只好休养在家。他伸出手指算了一笔账:“今年申报市级非遗制作视频花去一万二,母亲心脏搭桥手术花去一万三,租房花去二万三……”

    “这么艰难,想到过放弃吗?”

    “也想过。”邓师华眼中闪烁晶莹,将头转向窗外。“前途渺茫,我常常心烦意乱。但拿起烙笔,就离不开桌面。”他将右手举过头顶,撮起五指在头顶一抓,往地下奋力一扔。“这样,烦恼抛至九霄云外,很快就进入烙画世界了。除开上厕所、喝水,天怎么黑的都不知道。”他一边在无钱养家的困窘中熬度艰难,一边日日烙画,技艺大进而渐入佳境。“譬如特色民宿‘紫山漫居’,草坡最难烙。小草很细,有草根,又不是全黑,得有层次感。”顺他手指方向,我走近一帧画:老树槎芽,竹林绰约多姿,绒乎乎的草坡围着平缓有节奏的台阶,留白处是天空,板材的自然纹路像飘忽的云朵。门窗,房脊,鲜花,肌理明了,纤毫毕现。自然与手工相得益彰。那画里不但有他高超的技艺与卓绝的心力,更映现着他传承发扬非遗传统的心志与毅力。

    烙铁画旧称“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是我国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稀有画种。作为张家界市非遗项目传承人,他的作品在全国非遗展览中获奖。在外奔波的田卫红、胡松波及师傅胡刚,都盼着他的好消息,盼着他的召集令。他拿定主意,拓宽题材、革新工艺、更多吸纳国画油画等各画种元素,锐意探索与突破,让烙铁画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

    邓师华结缘烙铁画,是传承者,也是开拓者,是自然和艺术最忠实的情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愿烙画代代有传人,在新的时代开出新的艳丽非遗之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