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真抓实干在湖南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启航现代化新湖南

第03版
启航现代化新湖南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1月2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管好“钱袋子” 用在“刀刃上”
——“十三五”期间湖南省预算管理改革取得积极成果
湖南制造业稳步向前。
▲ 湘江沿岸欣欣向荣。
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本版图片均为省财政厅提供)

    柏 润

    “十三五”期间,湖南财政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扎实推进各项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2019年,在全国财政管理绩效考核中,湖南在全国排位第2名,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考评表彰。

    成绩闪耀亮眼,变化令人瞩目。湖南作为财政预算管理真抓实干先进省份,预算改革已铿锵步入全国第一方阵。

    量入为出压减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

    预算管理改革堪称是一场“刀刃向内的革命”。湖南贯彻零基预算理念,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坚定推进这项改革。

    进入经济新常态,财政收支长期处于紧平衡。立足本省实际,针对财政运行积弊,湖南预算改革通过深度调整支出结构,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切实增强对中央和省重大战略、重点部署的财力保障。

    刚刚过去的一年,遭遇疫情冲击,收支矛盾异常突出。省财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过紧日子要求,采取措施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

    全面拉网清理2020年省级支出,对非刚性、非重点支出压减30%,预算执行进度慢的支出压减10%,管理绩效不高的专项压减10%,直接扣回部门支出近40亿元,全部用于加强重点领域财力保障。

    “视频会议和在线培训明显变多了;提倡无纸化办公,提高电子化水平的同时节约纸张,减少经费开支……”多个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实实在在感受着“紧日子”的变化。

    压减收回的资金用于优先保障工资、到人的民生补贴和债务付息等刚性支出,重点保障三大攻坚战和“六稳”“六保”所需支出,全省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稳定在70%以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

    盘活存量化零为整,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打通资金流转梗阻环节,唤醒沉睡趴窝资金,是积极财政政策落地生效的关键。

    湖南预算改革较真碰硬,采取系列组合措施,把“零钱”变成“整钱”,把“死钱”盘活用好。

    ——建立执行进度与预算安排“三挂钩”机制。将预算执行进度与年初预算细化程度挂钩,对年初预算细化程度低于70%的省级专项,按一定比例扣减规模;与专项资金下达进度挂钩,超过9月30日仍未下达的资金一律扣回;与部门预算执行进度挂钩,要求全年执行率达到90%,对执行慢的部门,扣减下年度预算。

    ——实行跨年度项目滚动管理。针对跨年度项目连年结转的难题,改革预算安排方式,由“当年报批、一次安排”调整为“一次报批、分年安排”,超期结转一律收回,以后年度确需资金的,按不低于10%的比例调减预算,资金缺口由部门统筹解决。通过这些措施,近3年来,跨年度项目资金长期结转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加大结转结余资金清收力度。在中央规定基础上扩大清收范围,将部门基本支出、“三公”经费、结转1年以上的资金全部收回,其余资金于每年1月初自动下达,避免资金“二次沉淀”。

    通过上述措施,连续两年共收回省直部门结转结余资金34亿元。

    唤醒沉睡的资金,为服务大局注入“源头活水”。在2020年疫情突发、经济下行的严峻形势下,财政及时盘活存量资金,为逆周期操作提供资金保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部对湖南盘活存量资金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安排我省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推广我省改革经验。

    压减整合专项资金,严控自由裁量权

    长期以来,各类专项资金名目繁杂、规模散小、结构固化、效益不高。预算改革“对症下药”,大幅压减整合专项,提高资金分配透明度、规范性,严控自由裁量权,推动财政现代化治理取得新成效。

    按照“减一批、转一批、并一批”的思路,取消政策变动、绩效低下的专项,整合目标相近、方向雷同的专项。在2018年省级专项资金压减至75项的基础上,2020年已进一步精减至47项;在涉农专项领域试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支出方向由65项整合到20项。

    专项资金整合管理取得进展,省财政制定出台省级专项资金分配审批管理办法,全面规范资金审批权限、边界及流程,大大压缩自由裁量权。按照“先定办法,后分资金”的方针,省级专项实行一个专项一个办法,逐一明确政策目标、设置年限、使用方向、资金申报、评审流程、分配办法、资金下达、公开方式、绩效与监督等9个要素,规范分配流程和审批规矩,压缩自由裁量权,确保资金使用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所有省级专项分支出方向设定绩效目标,与年度预算同步报送省人大审查,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全面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压减部分绩效评价不高、管理滞后的专项规模,推动资金使用提质增效。

    花钱问效无效问责,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在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把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尤为重要。

    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湖南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出台实施财政管理和审计监督协同联动意见,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做到“哪里有财政资金和政府公共资源,哪里就有绩效管理”。

    2019年4月,我省出台了《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绩效评价需要一套科学明确的指标来衡量。自2019年10月以来,我省陆续启动科教、文化、经建、资环等领域以及PPP项目的预算资金绩效指标库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其中,科教、文化类资金包含11类专项支出、1332条指标;PPP项目包括决策期、建设期、运营期的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2338条。

    绩效管理需要一个权威可行的体系来规范。财政部门将审计成果作为政府绩效评估中财政管理指标的重要计分依据,并应用到预算安排和调整中;同时,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部门的年度绩效评估中,加快形成“谁干事谁花钱,谁花钱谁担责”的问责机制,逐步提升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权威性。

    财审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全省预算绩效管理的层级从最初的资金、项目层面,逐步延伸到政策效果,逐步深化、层层递进,财政资金“讲绩效、看绩效、用绩效”的氛围正逐步形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涵盖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应用等各环节,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成为驱动湖南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5 年来,湖南“钱袋子”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收入质量不断提高,财源基础不断夯实,财政实力持续增强;财政支出增长较快,重点领域“花钱”保障有力,为“三高四新”战略的实施增添了“底气”。

    勇立潮头再聚力,砥砺前行开新篇。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我省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首战之年,省财政将继续为人民管好“钱袋子”,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为奋进新征程汇聚磅礴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