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李永亮 通讯员 吴刘义忠 漆小丽
株洲因“两型”而“有型”,由“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蜕变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近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评价,历时13年攻坚,株洲已完成“两型”试点任务,是中国改革史上一次成功的试点探索。
“两型”,到底给株洲带来了什么?
产业绿——建立“两型”产业体系,绿色发展持续领跑
2020年12月26日,株洲河西,一列以电力为动力的“火车”穿城而过。这是由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智轨”,即将在株洲投入商运。
以“智轨”为代表的株洲轨道交通产业,2015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2020年顺利通过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答辩,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2007年12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作为城市群污染较重的老工业城市,株洲先行先试,为改革示范。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产业结构不变,谈何“两型”?
“我们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战略,全力打造株洲·中国动力谷,推动产业结构实现从建材、化工、冶炼、机械制造4大支柱产业向‘3+5+2’现代产业体系格局性变化。”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说,以清水塘老工业区的“退”和17个新兴优势产业链的“进”为重点,株洲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建两型产业体系。
今天的株洲·中国动力谷,集轨道交通、航空、新能源汽车3大动力产业于一体,技术水平、市场份额均为全国领先。同时,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5大新兴产业并驾齐驱,陶瓷、服饰两个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两型”塑“型”,绿色前行。2019年,株洲·中国动力谷“3+5+2”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75%,“动力之都”闻名天下。2020年,株洲新能源(风电)、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产值同比分别增长618%、22.7%、28%,服饰产业有望过千亿元大关。
资源省——坚持集约节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资源有限,集约节约为先。
在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株洲建成国内首个两型规划建设项目指标体系,涵盖学校、医疗、文娱等8大类配套设施,13.9平方公里集中10所院校、10万师生。
正在建设的株洲市装备式建筑示范产业园,已引来湖南五建、中天杭萧钢结构、湖南国信等10余家主机、配套企业,形成上下游集约生产格局。
2013年以来,株洲共推动360余家企业节约标煤120余万吨;推动40家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每年回收利用工业固废280万吨;餐厨废物处理厂、生活垃圾发电厂、建筑垃圾处理厂等相继建成,构建覆盖全市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
先进低碳技术得到应用。建成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单体被动式公共建筑——株洲市民中心,营造恒温恒湿的人体最佳舒适环境。
绿色出行体系日渐完善。便民公交贯通全城,公共自行车打通回家“最后一公里”,智轨电车擦亮公交都市“招牌”。
节能减排全面推进,资源瓶颈日渐打通。到2019年,株洲市万元GDP能耗、单位GDP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50%、76.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2007年提高19.3个百分点,成功获批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城市靓——践行“两山”理念,打造宜居典范城市
2020年12月30日,冬阳洒在九郎山上,风景如画,但株洲市石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阳无心赏景。天干物燥,他带队对九郎山绿心片区仔细检查,排除隐患。
近年来,石峰区持续推动完成九郎山裸露山体造林7471亩,高标准完成绿心绿道建设13.5公里,清水塘老工业区绿意绽放。
还绿水青山,许城市未来。株洲上下聚焦“蓝天三百天、全域Ⅱ类水”,标本兼治、久久为功。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670家、畜禽养殖场1553家,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68%,同步建设覆盖城乡的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
2020年,株洲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5天,居长株潭第一;渌水水质全面提升至国家Ⅱ类标准,国省市监控的黑臭水体全面完成整治任务;成功实现“蓝天三百天、全域Ⅱ类水”目标。
蓝天白云,漫江碧透,昔日污染之城已成为宜居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