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经多年奋战,湖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打赢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离不开广大扶贫干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倾情投入的奉献。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加油干,帮助无数贫困群众改变了命运。今天起,湖南日报开辟“我的帮扶故事”专栏,讲述一批“帮扶人”的感人故事,敬请关注。
湖南日报记者 王晗
1月2日,东方刚露出一丝鱼肚白,浏阳市扶贫事务中心主任罗永志就驱车近40公里赶往沙市镇,与消费扶贫智能柜厂家负责人碰面。
今年,长沙作为全省试点,将在全市投放1万台消费扶贫智能柜,浏阳市1000个点位已初步选定,罗永志还需跟厂家一起实地查勘,商讨后续运营事宜。
自2016年从事扶贫工作以来,罗永志就奔波在一线。“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需要心诚身沉,下足功夫。”罗永志说,不同于驻村驻点,扶贫事务中心的工作更加宏观、系统、复杂,事关浏阳全市扶贫工作如何推进、部署,必须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感知民意。
贫困户还有什么困难没解决,扶贫政策落实到位了没有,产业扶贫政策接不接地气,项目资金是否精准到户……一年365天,罗永志有200多天在基层,全市有扶贫任务的31个乡镇(街道)、307个村(社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5年来,罗永志的扶贫工作笔记记满了12本,一笔一划记下的既有贫困户的真实想法,也有解决产业扶贫难题的具体办法等。
“扶贫先扶业,产业才是致富之源、脱贫之基。”走访中,罗永志发现,虽然浏阳农业基础很好,但贫困户发展产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大多数劳力选择外出务工赚‘快钱’,相比之下,搞产业很慢很难,这也是基层扶贫干部难破解的问题。”他说。
找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拔掉穷根。经摸索实践,2019年,罗永志带领同事们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实施“个十百千”产业扶贫工程,培育了1个市级产业扶贫服务中心,发展了生态米、小水果、黑山羊等10个特色扶贫产业,建成131个特色产业基地,树立产业脱贫典型近1000个,带动全市98.55%的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径。
年底了,产业扶贫项目收益怎样?在大围山脚下省重点产业扶贫项目——浏阳肉牛养殖基地,大围山镇同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吴凤珍将打碎的玉米、豆粕、麦麸等搅拌后放入食槽,引得牛棚里小牛“哞哞”直叫。
“我们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十分注意选择产业发展方向,引导贫困户去发展体系成熟、基础良好的产业。”罗永志告诉记者,肉牛养殖的发展前景、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适宜贫困户长期发展,能成为贫困家庭稳定的收入增长点。去年来,基地已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肉牛200多头。
“去年从基地领回一头母牛,12天就产下一头小牛。”吴凤珍算了一笔账,一头牛回收后能赚8000多元,如果一年能多产两头小牛崽,就能净赚两三万元。
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十分重要。2020年,罗永志和同事反复调研,建立了“三表一单”工作机制,对未脱贫有脱贫困难、已脱贫存在返贫风险,档外有致贫隐患的三类对象重新制定了加强版“一户一策”,明确每户对象由当地领导干部联系帮扶等,让一批“重点对象”得到“重点帮扶”,确保贫困户高质量脱贫不返贫。眼下,罗永志正和同事加紧探讨相对贫困监测预警平台设计方案,摸索建立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高强度的工作、早出晚归的作息,使四十出头的罗永志已满头花白。“说实话,扶贫工作不容易,但看到贫困群众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虽苦犹甜。”罗永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