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 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湖南新篇章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1年01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艺人们,请爱惜自己的羽毛

    徐海龙

    自2020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冲击了影视制片和放映业,却推动了在线内容产业的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电商直播井喷。业内看来,今年可以说是直播电商元年。2020年新增的直播相关企业为2019年全年增量的5倍,目前有超过3.9万家直播相关企业。很多影视演员进入直播带货领域,一些电商和品牌通过与明星合作提高观看人数和成交量。2020年上半年某电商在线购物节就有300多位演艺明星参与,创下史上最大规模直播纪录。但一派如火如荼的行业态势之下,也存在很多隐忧。到下半年,直播带货的整体业绩开始明显下跌,其中影视演员直播的泡沫化倾向更为严重:演员不熟悉产品卖点和销售话术,直播现场频频“翻车”;观者众多、下单者寥寥;甚至还被曝出索要巨额“坑位费”、虚假下单、推荐伪劣产品等行为。影视演员跨界发展的利弊之辩,再次引发我们的思考。

    在“明星”文化繁盛的时下,影视演员的工作已远远超越了传统职业范畴,成为“作品角色——本人——社会面孔”三位一体的形象,这三个维度的信息在影视综艺、私生活新闻、社会公共话题等多个场域共同诠释着“艺人”这一概念。同时,媒介融合也让艺人经济实现了跨界生产和多平台收益的商业模式,尤其当一名影视演员成为当红艺人后,可以整合多维度信息来打造和传播“人设”,跨媒介、跨行业,甚至出现多工种通吃、贯通全媒介资源的“超级明星现象”,影视明星直播带货的盛大场面就体现了这一点。

    以“多屏、霸屏”为特征的“超级明星现象”让产业链利益最大化,是艺人及公司的商业梦想,却与演员的专业性存在冲突。演员无论作为创作主体还是商品,与传统行业的区别在于将生产工具、产品形态和营销工具集于一身,这是一柄双刃剑。在2016年直播带货兴起之前,综艺节目已经让很多影视明星实现跨界发展。尽管综艺也是一种表演,但角色丰富性、内容复杂性和表演难度远不如影视作品,而巨大的节目体量又抢占了演员的档期和精力。更重要的是,由于综艺节目追求大众娱乐风格,大多要求嘉宾展现幽默搞笑的一面,如此一来,长期参演的演员已在观众心里扎下根,当其再次出演相对严肃、深沉的影视作品时,就容易出现“跳戏”现象。观众从看演技变成看颜值,从体验角色变成调侃艺人,正剧沦为了闹剧。

    直播带货与影视表演之间的矛盾更为显著。表演是依赖预设剧本和事先排练的“二次起跳”,是一个封闭的、躲在角色背后的虚构扮演过程。直播则与之相反,它没有艺术加工的剧本和角色,是开放、真实、碎片化的对话过程。主播与受众实时互动——这种“现挂”能力并不为大多数影视演员所擅长,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明星在直播间里充当了坐镇引流的摆设。

    艺术有严谨的自律性和必要的审美距离。大多数演员对此心知肚明,却因害怕被观众遗忘,硬着头皮涉水综艺、直播、短视频和电商。特别是疫情造成大量影视项目搁置、剧组停工,在特殊市场周期中,这种焦虑感更加明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需要指明,从演员到明星的良性轨迹是:演员塑造出优秀作品及角色,获得荣誉、人气和社会面孔,进行跨媒介生产,再吸引更优质的影视资源,如此循环往复。可如今大有颠倒产业逻辑、舍本逐末之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舍弃了影视创作的根基,长期倚重其他媒介平台维持曝光度,会急速耗尽之前的作品红利和屏幕神秘感,使“人设”和新作品单一固化,长此以往,演员面临的不仅是分身乏术和演技荒废的尴尬,更是戏路越走越窄的危机。

    对于艺人来说,网红、“综艺咖”、影视演员都是可选择的角色。但对表演艺术有追求的演员,需警惕被商业逻辑反噬和透支。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专注于本职,走出舒适圈,用突破性的作品说话,才是演员的正事。可喜的是,综艺市场近期涌现出一些关注演员生存现状和演技水平的节目,例如《故事里的中国》《演员请就位》等,给艺人提供了一个展示演艺才华的舞台,也让观众们更多地了解演艺行业和演员的真实状态。随着演艺市场有序复苏,相信更多演员会将工作重心调整回本职工作,用精湛演技为观众带来更多高水准影视作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湘ICP证 湘B2-200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