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荣军:搞科研就是在享受生活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月桂 李伟锋 秦慧英]

  上大学前从没见过火车,却最终成为“机芯”事业的灵魂人物;掌管大型企业,仍醉心技术、痴迷科研; 一年中有200多天在飞机上、火车上、外地,但只要回家,便会为家人下厨烧饭;工作虽然极为严谨,性情却非常温厚,从不为任何事情发脾气——

  本色丁荣军

  本报记者 周月桂 李伟锋 秦慧英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执掌3家上市公司,负责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两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直接管理年营业收入140亿元的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对他的称呼有教授、院士、劳模、总经理、执行董事……

  太多身份和荣耀下,作为一名来自科技战线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丁荣军依旧是那个颇能吃苦的农村孩子、淡泊名利的技术专家、志存高远的知识分子和重情重义的模范“家长”——

  世界上有很多路可走,选择了就努力走好

  出生江苏宜兴农村,幼时家境清贫,丁荣军喜与人忆苦思甜:

  上中学时,每天放学后,都要去农田里干活。有年夏天因农药中毒晕倒在农田里,数小时后才被人发现。

  吃过苦的丁荣军,性格坚毅而平和,他总是说:“农村出来的什么都不觉得苦。”

  生活中总有数不清的阴差阳错。因母亲多病,丁荣军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长大后却读了电力机车专业,而他上大学前甚至都没见过火车。谈起这一切,他却不以为意:“生活有很多意外事件,但每一件事都会有它的出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能先跳出农门就好。”

  丁荣军认为,这世界有很多路可走,不用太刻意,只是一旦选择以后,就要努力走好,不能三心二意,这样的选择也发生在毕业分配时。

  1984年夏天,摆在西南交大电力机车专业优秀毕业生丁荣军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去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一条是去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简称“株洲所”)。

  两个班62个人,只有一个去北京的名额,而这个名额就给了丁荣军。

  去繁华的首都还是相对偏远的株洲?专业老师说,如果不怕苦,想干事,就去株洲吧。

  带着干一番事业的想法,丁荣军到株洲所报到了。

  此时的株洲所已率先自断“皇粮”进入市场。为推动科研与市场相结合,所有技术人员都要深入到机务段跟司机跑车,现场解决技术问题。

  从1984年到1988年,丁荣军在偏远山区的陕西勉县一个机务段跟车跑了4年。漫长的日子里,丁荣军白天在车上颠簸记录,晚上在几乎只有一个人的招待所里彻夜苦读。也就在这段时间里,丁荣军掌握了交流传动技术相关领域扎实的知识。

  1989年,回到株洲的丁荣军,受命开发“1000千瓦大功率电机交直交实验系统”。

  事实上那是一个暂时看不到应用前景的项目,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实验中,他烧掉的元器件装满了一卡车运走。现在,丁荣军还经常与人说起这“一卡车的失败”:“那时企业销售收入还不到1亿元,烧了几百万啊!”

  当时的副所长黄济荣还记得,丁荣军是个腼腆憨厚的小年青,由于醉心科技,没时间也无心找对象,30岁时仍是单身,引得旁人为他暗暗着急。丁荣军却浑不在意,乐在其中。

  四大名著都没看过,爱好就是搞科研

  株洲所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邓恢金说,早期的研发,主要是一种探索,真正运用已是数年之后,那个时期的研发者,不仅需要有长远的眼光,还需把名利置诸身外。

  伴随着科研上的成功,很多来自深圳、广州的外商慕名找到丁荣军,许以巨额报酬,希望丁荣军能为他们工作,有的外商甚至一直缠他五六年。

  一边是巨额年薪和繁华大城市的诱惑,一边是一份固定薪水和中等城市的现状,丁荣军却从未对诱惑动心。他认为人生的目的不是享受,而且自己也不喜欢大城市,时间和精力上的成本太高,一天两小时浪费在上下班的路上,宝贵的时间应该用来创造更多的价值。

  “当然大城市也有优点,那里文化生活丰富。可是对我也没太多意义,我自小人文知识缺乏,四大古典名著都没看过,书里那么多名字,看起来太费劲。”丁荣军实话实说,笑着挠头。

  丁荣军年青时也是活跃分子,爱运动,爱唱歌,自称什么球类都擅长,还拿过株洲所青年歌唱大赛二等奖。不过,现在他早就没时间做这些了,而且此人不烟不酒,似乎没什么爱好。

  “科研就是我的爱好啊,做研发就是在享受生活。”

  丁荣军清晰地记得一个日子,1991年3月24日,凌晨2时多,他“领衔”开发的电机转动起来了。那是生命初尝成功的巨大快乐,那一刻因此成为其人生不可磨灭的永恒记忆。

  “技术突破带给我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悦”。丁荣军说,那不是对名誉的荣耀感,而是攀上一座高峰时的畅快与欣慰。

  生活越是简单,心灵越是专注。删繁就简的丁荣军,专注于自己的事业,20多年来,他潜心钻研交流传动领域各项技术,终于登上了国内这一领域的技术巅峰。

  南车时代电气技术总监刘可安钦佩地说,“丁头”精通数学和各种交流传动的相关学科,他对控制系统理论的熟悉程度,甚至精确到电机中细微元件的排列。当现场出现问题时,他总能迅速理清思路,让大家走出困惑。

  如今的丁荣军,身份有些复杂,院士、总经理、董事长,种种称呼,丁荣军说他还是喜欢别人叫他所长,内心里,他喜欢的仍是科研生活。

  学无止境。身为企业高管,丁荣军不改知识分子本色。上班的时间,60%用于管理,其他则用于科研;而下班的空余时间里,他就一头扎进书里,学习到深夜。

  登上了一座高峰,又继续追求下一座

  埋头苦干,并不是丁荣军的全部性格特点。

  邓恢金认为,丁荣军有前瞻性的眼光,有清晰的宏观思维,具备大科学家的智慧和大企业家的才能。

  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系统是现代机车车辆的“心脏”和“大脑”,被称为“机车之芯”。

  在上世纪80年代,这一技术仅为西门子等少数公司掌握。因技术落后,当时我国列车最高时速为100公里,而法国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公里。

  这让丁荣军心里有了目标:造出与国际列车比肩的高速列车。

  行需踏实地,志当存高远。 “自主创新的全球视野,决定了我们企业的使命不是对国际标准的仰望,而是要把中国的标准变成世界的标准。”丁荣军如是说。

  潜心耕耘,执著创新。丁荣军带领他的团队,用坚忍不拔的毅力,扫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突破了国外公司的封锁与垄断,成功建立起自主先进的牵引传动和控制技术体系和标准,其中传动控制、变流器设计和网络控制3个核心技术水平进入国际领先行列,丁荣军也成为铁路机车“机芯”事业无可争议的灵魂人物。

  人生如登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00年以后,丁荣军开始担任株洲所科研副所长、总工程师,直至所长、执行董事、总经理,经历了从技术专家到技术管理者,再到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转变。但“科技先导”是他一直坚持不变的理念,企业每年以不低于年销售收入8%的巨额资金进行核心技术研发。

  与不问世事的知识分子搞科研不同,丁荣军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株洲所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超过85%,一系列核心技术成果应用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机车车辆上,为我国铁路机车实现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的跨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荣军还极力推动技术多元化,将牵引电传动系统集成技术,应用到城市轨道交通、电动汽车、工业变流、风力发电等新领域,构筑企业“同心多元化”产业王国。

  近30年里,不管在哪个岗位,丁荣军都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斗士,从没有犹豫和彷徨,也没有痛苦和不安,有的只是一往无前的勇气。他总是在不断攀登,登上了一座高峰,又继续追求下一座高峰。

  一个从不会发脾气的温厚“家长”

  伴随着声誉日隆,丁荣军本色依然。

  丁荣军身材高大,眼睛细长,笑起来喜欢挠头。接受记者采访时,他放松地坐在沙发里,思维敏捷、言语轻柔,没有豪言壮语,只是直抒胸臆、娓娓道来,让人觉得颇为亲和。

  “丁头这人就是没脾气,特别温和,跟他这么长时间,从没见过他为什么事发过脾气。”司机黄海康有切身感受。

  看一个人的家庭,最能看到一个人的根本。

  丁荣军是众人眼里的模范男人。“我特别服丁头,技术上的差距,我还可以赶一赶;但在孝敬老人照顾家庭上,我是真比不上的。”南车时代电气副总工程师陈高华说。

  爱孩子是天性,孝敬长辈却不见得人人可做到尽心尽力。丁荣军与岳父母生活在一起,在家的时候他都会亲自下厨,全家人都喜欢吃他做的菜,据说炖猪脚是他的招牌菜。他平日里没什么特别的爱好,空闲的时候,也就是带上妻子孩子以及岳父母,一起出去转转。一家人特别和气,特别幸福。

  丁荣军也是研究所里年轻人的“家长”,即使一年有200多天的时间出差在外,也经常可以在车间看到他的身影,每年春节慰问时期,他会跑遍全国所有售后服务点,来自基层一线的员工彭淼淼说,丁头身上没有一点官僚气,就像一个温厚的家长。

  这位“家长”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人。

  1996年,陈高华进研究所时,分到丁荣军所管的应用技术研究部。这是一个不产生任何直接经济效益的“清水部门”,然而,每一次的技术突破都令年青的陈高华无比快乐,“那种快乐可以跟现在发年终奖相比。”陈高华说,跟着“丁头”,养成了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观念和习惯。

  丁荣军已经把自己的工作方法传给了年青人,也把对技术的痴迷、偏爱传给了他们,甚至他的性格也“传染”给了大家。陈高华就觉得,大城市里有点冷冰冰的,没劲,还是在株洲好,在研究所好,人情味浓,幸福指数百分百。

  研究所里的员工幸福感都很强。为了保证一线工人的收入,丁荣军规定,工人月收入不得低于2000元,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考虑到许多年青员工不吃早餐来上班,公司办公楼每两层就设一个咖啡厅,免费提供咖啡和早点;丁荣军还将自己的奖金设为助学基金,专用于资助公司家庭贫困的子弟;接到下属的任何短消息,不管多忙他都会回复:“收到了,谢谢。”

  被关怀与被尊重,产生了极大动力。由于有很好的制度和文化,每个人在自己的跑道上努力,有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空间,这个知识分子密集的企业,风气特别正,学习氛围浓得化不开。

  青年技术员唐皓说,前辈的行动是榜样,技术员晚上加班学习已是株洲所的一种文化,全是出于自愿的,如果哪天没加班学习会像没写家庭作业一样自责。

  不过有件事令丁荣军“困惑”,连续两年的职代会,都有女职工提意见:“丁头”不够关心女职工。这么“撒娇”的意见,让丁荣军这个老实人有些为难:“大概是妇女节补贴发得太少吧。”

  株洲所工会副主席汪田英说:“其实这是大家为博丁头一笑开开玩笑,他工作时太严肃了,笑起来很可爱的,我们愿意看他笑。”这是一种多么难得的本色的情意。

  治学以严,处事以公,待人以诚。为人、做事、治学,经纬相错,丁荣军以本色编织了一幅自然无饰的人生画卷。

  【相关链接】

  丁荣军档案:

  丁荣军,中共党员,1961年11月生于江苏宜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学位,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84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电力机车专业后,进入中国南车株洲所。他扎根株洲所20余载,倾注全部心血致力于交流传动与网络控制技术(“机芯”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

  历经50余年3代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以丁荣军为领军人物的株洲所科研团队,立足于自主研发,结合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国外公司对电力机车行业核心技术的封锁和垄断,创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标准体系以及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模式,取得了从大系统到大部件、从关键材料到关键工艺、从核心器件到核心软件全方位突破,形成了一批专利技术和系列新产品,结束了我国轨道交通机车车辆没有自主“机芯”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之一,为我国铁路实现从普载到重载、从常速到高速时代的大跨越,作出了杰出贡献。其技术还辐射应用、到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风力发电、超高压直流输电和军事装备等领域,确立了株洲所在全国的品牌效应和独特的技术优势。

广告

评论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