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湖南在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上持续用力。
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
2024年10月,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发表的《2023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显示,湖南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283.9亿元,增速9.2%;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7%。我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强度均保持全国第9、中部第2位。
“2024年,湖南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强度预计将持续增长。”1月2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跃升的数值,除了说明我省“真金白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还意味着什么?我省如何引导全社会持续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筑底盘,研发投入保持全国第9位
何为研发经费投入?它是统计年度内全社会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则是研发经费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也就是说这个指标的分母是GDP。
研发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地方发展势能、竞争优势的重要观察指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越高,说明当地对研发活动的投入越大,对创新的重视程度越高。
“我省两项指标均保持全国第9位,与我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相匹配。”省科技厅科技资源统筹处四级调研员孙远介绍。
从横向上看,在中部地区,我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仅次于湖北,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次于安徽。
从纵向上看,从2017年我省实施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以来,不断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值,由2018年的0.38个百分点,缩小到2023年的0.08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持续发力,代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国平均水平的曲线,持续上扬。
全省各市州以更大决心加大研发投入,代表我省研发投入强度的那根曲线昂扬向上,朝着全国平均水平不断靠拢。
其中,长沙、株洲、湘潭,成为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3个市——
长沙吹响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的嘹亮号角,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稳居前十,研究经费投入强度达3.3%,全市各类创新平台总量达3400家;
株洲在2024年持续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全市已落地创新成果转化项目124个,新签约科技型企业投资项目80个、总额超230亿元;
湘潭着力培育创新主体,拥有国家、省级创新平台超260家,研究经费投入强度突破3%,提前实现该市“十四五”目标任务。
巧投入,发挥牵引作用
2022年,我省出台“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这是对2017年底我省布局相关行动计划的延续。
两次计划均明确提出,要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
2024年9月,我省四大实验室之一的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大农科院片区)集中交付。短短2年时间,17栋科研大楼在长沙城东的浏阳河畔拔地而起,曾与袁隆平院士并肩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团队率先入驻。
以建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种业实验室为目标,未来这里将集聚2000余名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研究。他们的后顾之忧如何解决?我省探索建立运行经费稳定支持机制。
将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
聚焦省委、省政府科技领域重大部署,我省统筹财政资金资源,支持科技创新五大标志性工程建设,其中便包含由四大实验室、四个重大科学装置组成的“4+4科创工程”。
2024年,“4+4科创工程”取得重大科研成果40余项,一支建制化、体系化的科技力量在三湘大地迅速生长。
纵观其他4大标志性工程,在财政科技投入的精准投放下,“1+2”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加快对接落地;湘江科学城落地30个研发中心项目;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认定备案1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研发中心、领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等“五类”研发中心(企业);在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上,我省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实施文化科技领域3个重大攻关项目。
“对标志性工程的投入,有效发挥了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孙远介绍,这也是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能、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题中之意。
新年伊始,楚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一款医药检测机器人在高运转环境中,也能保持高稳定性,完成对药剂包装的气密性检测。
“这款在线检测设备,检测精度最高可达5微米。”楚天科技研发人员谭博介绍,该设备与实验室仪器的检测精度,达到了相同的水准。
该设备是我省2024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医用高端机器人”的成功应用之一。
2021年以来,我省连续4年布局实施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累计投入财政经费4.12亿元,带动企业完成研发经费投入30.56亿元,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170项,有效激发了社会创新活力。
往上攀,企业是主力军
2027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是我省锚定的目标。
在全国各地纷纷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湖南唯有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进,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成功“卡位”。
关键在于企业——以活动主体计算,我省81.9%的研发经费投入来自企业。
我省吹响了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行动的号角。
2024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75万家,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2家,单项冠军企业数居全国第6、中部第1;已牵头9家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入列,建设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企业、高校双向奔赴,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
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是一场持久战。既要有冲锋在前的排头兵,也要有源源不断的挺进队。
我省打出企业研发财政奖补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系列政策组合拳——
2024年11月19日,我省启动新一轮企业研发财政奖补资金申报工作,最低奖补金额申报门槛由20万元下调至1万元。
这意味着,列入我省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其他企业的研发费用年度增量分别达到8.33万元、12.5万元即可享受奖补资金。此前,两类企业年度增量分别需要达到166.67万元、250万元。
“两年来,公司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750万元,这让我们在研发路上可以‘火力全开’。”如湖南锦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良荣所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成为众多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重要支撑。2023年,全省1.8万余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超700亿元。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缺抵押”“难贷款”的突出痛点,我省还于2022年4月,出台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改革实施办法,助力企业爬坡过坎。
企业知识产权、研发投入、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成为银行机构给企业授信贷款的重要参考。我省设立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对合作银行发放的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产生的风险进行补偿,引导银行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融资支持。
2024年12月31日,我省首笔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落地。自该政策实施以来,我省已累计为1.7万家企业,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超450亿元。
为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可以预见,代表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的那根曲线,将与代表全国平均水平的曲线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科技创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