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5年01月01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节会品牌 开启民间文艺传承新路径

  金晶 向俊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传统民间文艺,需要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出发,认识和理解中国的文化发展,把握和发挥中国民间文艺贯通古今的突出特性。

  湖南拥有神秘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民间文艺资源丰富,其发展与传承备受关注。近年来,众多湖湘学者从民族音乐舞蹈、民间信仰仪式、传统技艺、传统体育等入手,就存续现状、流变过程、创新发展等问题对湖南传统民间文艺进行了深度的挖掘与研究。传统民间文艺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三:第一,对传统民间文艺的认同感降低。随着数字媒体的普及,人们获取娱乐和文化信息的方式变得多样化,那些需要亲自参与或体验的传统艺术形式逐渐脱离日常生活。第二,人们对传统民间文艺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如民族地区掌握民族语言的民众越来越少,以此为基础传播和传承的传说故事、民歌的存续等必然会受到影响。第三,劳作方式的改变导致传统民间文艺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存在感变低。如传统农耕活动中常见的“薅草锣鼓”、传统狩猎活动中的“梅山神”信仰等,都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走向沉寂。

  在我省整合利用文化资源的实践中,节庆活动的创新发展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创新了文化发展思路。例如,从2013年开始举办至今的吉首鼓文化节,已经成为湖南省民族文化节会品牌活动的三大品牌之一。节会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主题,广邀国内外各民族、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鼓舞队伍同台竞技。在弘扬鼓舞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节会巧妙地融入了民族文化,使之真正成为容纳少数民族服饰、非遗民俗表演等系列传统民间文艺内容的盛会。除了鼓文化,湖南各地还有非常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可为节会品牌的打造提供内容支撑。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从旁观者转变为实践者,将传统文化与当代审美相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一些青年艺术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或是将剪纸与投影技术融合,或是将古老的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为原本小众的民间艺术打开了通向主流视野的大门。这种创新丰富了节会内容,也打破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界限,让更多人参与到民间文艺的发展与传承中。在节会中,来自不同地区的民间艺术家汇聚一堂进行互动,为传统民间文艺提供了相互借鉴、融合发展的机会。应当说,传统民间文艺为节会注入了丰富内涵,提高了其影响力,能够为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以节会举办为契机,使已经淡出日常生活的传统民间文艺再一次集体活跃在人们眼前。节会活动的组织与举办,是传承民间文艺的重要载体,使更多的民众在接触和了解的过程中,逐渐对传统民间文艺产生认同感。新兴节会为传统民间文艺的守护者和传承者开辟新的舞台和机遇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新的传承、传播路径。同时,传统民间文艺的加入也为新兴节会活动增加闪光点和吸引力,提升节会品牌的知名度。如娄底市梅山文化中的传说故事、“傩舞”“傩面具”“朱梅抬故事”等众多民间文艺形式,在地域分布上相对集中,地方特色突出,同时还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群众基础。以梅山文化“冠名”节会品牌,必将得到更多的关注。以梅山文化为基础创新打造文化节、非遗展演活动,有利于将梅山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文艺盘活,助力实现湘中地区的文化振兴。

  传统民间文艺是湖湘文化乃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传统民间文艺资源创新打造节会品牌,有利于为传统民间文艺的发展与传承提供全新的可能性。节会活动的举办,也将为节会分布地区推进全域旅游、全域发展打开新局面。

  【作者单位分别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组织部。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湘西地区民间文艺发展研究”(22YBX020)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