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技成果“变现”的湖南探索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谢卓芳

  科技成果的落脚点在于产业。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互促共生、相辅相成。探索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路径,形成新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新一轮产业竞赛的必答题。

  湖南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和制度供给,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在前不久2024年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中,我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经验做法获综合督查通报表扬。

  强引导、优生态,激发创新活力

  连日来,株洲博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马力全开,加工好的复合母排等产品排列整齐,准备装箱发货。据了解,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经费占总营业额比重连年提升,先后拓展出冷却系统、母排系列、智轨车体等新产品,业务板块不断拓展。

  一个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为何如此敢投?公司董事长周昱祁介绍,2021年公司和轨道交通装备龙头企业——中车株洲所达成战略合作,开启复合母排研发,产品生产后可直接提供给中车系企业,销路不愁,公司便敢放心大胆投入研发。

  龙头企业“大带小”、产业链协同创新,融通互联的创新生态正托举产业向最高处攀登。

  一批别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等科创平台,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比如中南大学、兴湘集团共同搭建中南兴湘株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及中试基地落户双创示范园,开放共享设备平台,打造众多中小企业研发、测试的“共享超市”,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行业唯一一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接连攻克了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据悉,湖南连续三年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聚焦“4×4”现代化产业体系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由链主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攻关,诞生了大型民机车架式起落架、碳化硅晶圆双面抛光设备等一批“首台首套首创”标志性成果。

  2023年,全省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44.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38.9%,均居全国前列。截至目前,全省已成功培育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72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54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研制了超大直径盾构机、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北斗导航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成果。

  打破信息差,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12月25日,湖南大学电气和信息化工程学院教授温和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今年3月,该校一名退休老教授找到他,邀请他的团队帮助长沙一家仪器制造企业攻克煤质分析机器人技术难点。从了解技术需求到签订合作,双方仅用时半年,9月正式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合同金额达600万元。

  这名退休教授目前在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担任技术经理人,对高校科技成果如数家珍,通过创新中心的“资源网”掌握大量市场技术需求,可以帮助企业迅速“定位”到高校研发团队。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先行者斯坦福大学,流传着这样一句名言:永远不要让教授坐到谈判桌前。这是因为技术一旦产生,其价值评估、技术转化、专利许可等一系列工作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高水准的专业人士接续完成。

  “高校多从事理论、基础性的研究,这些成果匹配到企业的具体需求中,涉及大量的沟通工作。”温和举例说明,项目对接时,企业一线工程师很难用标准的技术语言和高校团队沟通,光是弄懂对方需求一般就要耗时一年。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应运而生。创新中心以项目合同式聚集了一大批技术经理人,他们大多是高校教授或企业高管,既懂技术又懂市场,助力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快速“看对眼”。今年以来,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已推动22个创新成果在湖南转化,诞生了6家初创企业。

  校企供需信息不对称,是阻碍科技成果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打通“堵点”,湖南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线上线下常态化征集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校企合作专家清单,为推动校企精准对接提供信息保障。

  截至目前,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已征集重点企业技术需求2011项、校企合作专家团队2324个,促成校企合作项目415个、合同金额4.76亿元,未来三年将新增产值超160亿元。

  大胆资本浇灌,跨越科技创新“死亡之谷”

  科技创新,从0到1固然不容易,但不是所有的原始创新成果都能成功变成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上。这个过程被业界描述为“死亡之谷”,许多初创企业折戟于此。

  “对一个项目来说,初创期有两个关键问题要解决。一是资金,二是信心。”湖南德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柴攀表示。

  德智新材成立于2017年,专注半导体用碳基及碳化物陶瓷部件材料生产研发。漫长的研发周期和庞大的资金消耗在很长一段时间困扰企业发展。2019年,株洲市“百项成果转化工程”给予企业100万元资金支持,不久后公司又收到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下属的高科产投公司一笔200万元的投资。

  “正是这两笔钱促成了关键研发设备‘落地’,让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推进整个产品线设计。”时隔多年,柴攀回忆起来仍十分感慨。随着国产半导体材料需求迅速增加,如今德智新材已成长为国内半导体用SiC(碳化硅)材料零部件头部企业,在C轮融资中,交割金额超6亿元。

  让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创新之花,湖南加快探索产融合作新模式。比如在全国率先建立制造业“白名单”制度,开展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一月一链”投融资活动,让广大中小企业快速、低成本融到资、贷到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