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俊 雷 蕾
“1+2” 国家实验室体系布局,加快对接落地;
长沙,锚定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69 个项目已建成启用;
在产业深耕的沃土里,“4×4” 现代化产业体系朝着主攻方向全力冲刺,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130项……
当时代的巨轮滚滚驶入2024年,三湘大地奏响起创新提升的磅礴乐章。
创新提升行动,是省委省政府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成为湖南“八大行动”的重要一环。
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加快建设科技强省的意见》,要求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湖南力量。
省委科技委“牵头抓总”,统筹推进;汇聚各方创新资源,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向科技创新高地的更高峰登攀。
标志性工程提速,全域创新格局起势
从华为、小米到微软、惠普,从手机到电脑,闪闪发亮的涂料,从松井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出。
生机盎然的夏日,松井集团全球研发中心落子长沙。目前,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已新增222家企业研发中心。
占地409亩,拥有1.5公里直线性能路,设置4种差异化标准坡道,可进行车外噪声试验,可模拟多国海外道路测试。
丰收绚烂的秋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湖南)在湘江科学城揭牌。
以建设国内一流科学城为统领,湘江科学城今年铺排的近70个项目,纷纷按下“加速键”,火热“生长”。
创新提升行动以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建设、湘江科学城等标志性工程为突破口,为建设科技强省立标打样。
经2年多奋战,今年9月,入列我省“4+4科创工程”的岳麓山实验室开门迎客。曾与袁隆平院士并肩作战的杂交水稻技术团队率先整体入驻。
未来,这片土地上,将由10余位两院院士带队,率230余个科研团队、2000余位科研工作者,深耕农业科研一线,让各领域的优良种子,在广袤的神州大地生根发芽。
和扛牢民族种业振兴大旗一样,探索具有湖湘特色的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之路,是国家交予湖南的时代命题。
“一切伟大,都源于一个微小的开始。”今年6月,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成立。实验室主任涂永峰掷地有声:以成为世界一流音视频实验室为目标奋进。
同样胸怀打造全球音视频研发中心基地的雄心,华为湖南总部大楼建设,正进入扫尾阶段;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与阿里云、迅雷等8家头部企业签约;汇聚全球海量数字馆藏的“山海”数字文博大平台上线……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探索实践中,湖南迈出坚实有力的第一步。
“标志性工程”初绽硕果,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勇攀新高。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我国为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设置的一支战略科技力量。
省政府精心组织,今年7月,国家战略性稀有金属矿产高效开发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目前,在湘布局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总数增至3家,居全国第2。
目光移至长沙之外。
中联数据湖南基地项目一期在邵阳投产运营,省内其他市州也有了五星级智算中心。
水下电声转化综合试验场列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湘潭实现国家级重大科研装置从无到有的跨越。
新田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评审,永州国家级生态观测站“破零”……
各市州同向发力,一张具有湖南特色、覆盖全域的创新体系图谱,正徐徐拉开帷幕。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12月17日凌晨2时许,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02组星,采用一箭四星方式发射升空。
这4颗卫星将与11月在酒泉发射的01组4颗星联网工作。预计到明年3月,总共16颗星将全部发射完毕,组成“株洲星座”。
“株洲星座”不仅能支持、服务国土资源、农林水利、基础地理信息获取等应用需求,还具备成像分析功能。它能透过地表或植被,探测到被遮蔽的地物信息,及时监测到地质形变,排查交通隐患,为当地的轨道交通产业“保驾护航”。
视野转向西北。今年8月,由湖南山河华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首台国产最大无人运输机——SA750U划破长空,振翅高飞。
该大型无人运输机最大起飞重量7500公斤、最大商载3200公斤、最大航程2200公里,将成为支线航空物流、特定场景下无人化物资投送、森林草原消防灭火的得力助手。
拥有同样的凌云之志,“株洲星座”和SA750U都是湖南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产出的成果。
湖南连续4年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已累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超 170 项。
实施创新提升行动,初衷就是强调发挥科技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在大口径深部钻探领域,单一功能的设备独木难支。山河智能制造的一机多用钻机车,集成了煤层气、页岩气、石油天然气等多种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能力。同时,其柴电两用的独特设计,成为钻机车稳定运行的保障。
今年,在陕西咸阳市多次深达1900米的钻井施工中,该钻机车精准、高效地作业赢得了施工方的高度赞誉与认可,成为当之无愧的“明星”设备,入列今年10月公布的湖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产品名单。
今年,我省共确认首台套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轮次工程流片芯片、首套件基础电子元器件、首版次软件等“五首”产品共179个(款)。
“五首”产品的诞生,要求企业长期专注特定细分领域,持续精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
在此过程中,一大批湘企成长为行业翘楚。
今年,湖南24家企业上榜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湖南金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为永州实现破零。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公司董事长张桂美介绍,公司紧盯行业技术新高点,与“大校、大院、大企业”协同创新,最终突破了行业一度无法实现的陈化、均化、活化工艺三位一体生产,让普通的石灰石变成“高精尖”的纳米碳酸钙新材料。
目前,全省共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2家,数量居全国第6、中部第1。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梯度培育体系的建立,我省今年新获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有22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后备梯队成功升级的比例高达92%。
创新生态优化,深度激活创新创造活力
年末,两则消息分别在湖南高校、技术企业中刷屏——
11月19日,湖南2024年企业研发财政奖补资金申报工作启动,最低奖补金额申报门槛由20万元下调至1万元。
12月18日,《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横向科研项目备案工作操作指引》出炉。
依据“指引”,单个横向科研项目实际到账资金达50万元以上且通过委托单位验收,于省科技厅备案后,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职称评聘上,视同省级科研项目。
靴子终于落地。该“指引”是对今年年中湖南下发的“加快高校成果转化二十条”及配套制定的“一体系三指引”的进一步深化。
优化企业研发奖补政策,下调门槛,提升普惠度,也让企业更有意愿、能力承接科研成果。
以列入省重点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为例,申报门槛的降低,意味着企业研发费用年度增量只需达到8.33万元即可在今年申报。此前,这一金额是166.67万元。
举措再进一步。
在顶层设计上,省政府办公厅相继印发《推进“湘智兴湘”工作方案》,加快汇聚湘智人才资源,支持湘智人才创新创业;《关于支持湘江科学城建设的若干措施》,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区,聚力打造国内一流科学城。
在金融供给上,今年湖南为6700余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175亿元,同比增长15.68%。加快推动设立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11月,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下设的第一支子基金,也是全国首支专业面向大学生创业投资的基金设立,总规模5.05亿元。
在技术对接上,建立高校和高新园区“双高”对接机制,完成“双高”对接活动超60场,促成签订成果转化协议超1000项,转化金额超15亿元。
佳音不断,华章日新。
今年,在湘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突破50%这一关键节点,实现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近5000亿元。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1283.9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至2.57%。作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一举突破1.75万家。
“我们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快人一步’,就能在科技事业发展上‘领先一筹’。”省科技厅党组书记李志坚介绍,今年是湖南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3年来,湖南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以“松绑”“赋能”为导向。
今年,省科技厅策划“湘智兴湘”系列活动,与校友回湘、湘商回归同频共振,形成良性循环;组建首批“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创新创业大赛增设“科技+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自然科学基金增设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持续擦亮湖南“对年轻人友好省份”的金字招牌,在科技领域绽放璀璨光彩。
湖南科技体制改革的经验成效,得到了中央政策研究室调研组的高度肯定。目前,该行动配套出台政策文件10余项,21项改革任务实现阶段性目标。
人才创新活力被深度激活。
2024年度,湖南9人获国家杰青资助,19人获国家优青资助,创历年新高,全省新增国家级人才超170人。同时,本年度又有超700位博士后投身三湘科研怀抱,在学术的沃土里深耕细作。
青年的力量,创新的湖南,正加速释放科创活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注入澎湃动能。
2025,持续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要打头阵。
2025年,省科技厅将以实施科技创新高地标志性工程为主抓手,以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为重点,以实施新一轮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攻坚行动为动力,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为支撑,持续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宏观统筹
健全省委科技委常态化议事协调机制,统筹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平台,加强重大任务部署、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
研究编制“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行业规划、地方规划相衔接的科技创新规划体系。
构建高效协同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推动《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科技强省意见落实落地。
着力推进标志性工程建设
“1+2”国家实验室体系加快实体化运行。湘江科学城引进研发企业(中心)20家以上。“4+4科创工程”持续提升创新平台能级和承载能力。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认定备案“五类”研发企业(中心)200家以上。大力实施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为试验区建设提供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支撑。
着力打造一流战略科技力量
“一室一策”争创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积极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完善统筹和运行管理机制,开展省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工作,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发展机制。
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
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湖南模式,接续实施“十大技术攻关项目”,靶向部署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集聚力量取得一批填补空白的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
完善以人才为导向的科技攻关投入机制,推动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配置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优化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强化基础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
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二十条”措施落实落地,常态化开展“双高”对接活动,培育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优化升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政策体系,推进设立金芙蓉科创引导基金,探索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
实施科技支撑社会高质量发展行动,全面支撑健康湖南、平安湖南、美丽湖南建设。
着力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推进“校友回湘”“湘智兴湘”,构建顶尖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梯次成长的人才体系。
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范围,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动实现“订单式”需求对接、“菜单式”服务供给。组建创业导师团,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着力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
实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攻坚行动,深入推进科技评价、科技激励、科技奖励、科技成果赋权等改革,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完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推进湖南科技伦理治理工作立标打样。
持续抓好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示范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高新区、国家农高区。
加强中国工程院湖南战略研究院建设,布局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汇聚高端创新要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