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亮
近日,首届株洲智慧钢铁及物流产业生态大会召开,前来参会的外地客商结束参观考察,对株洲的产业转型和绿色发展竖起大拇指。
10余年励精图治,当年的全国十大污染城市,蜕变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
培育制造名城,株洲统筹发展与安全,突出绿色发展,积蓄绿色动力,以高水平生态环境赋能高质量发展。
齐抓共管 “开门搞环保”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
“绿色制造铸就绿色株洲。”12月4日,环保志愿者、湘潭市新媒体协会副会长胡涛赶到株洲,为株洲环保工作提出信息公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升公众环保意识3条建议。
胡涛此行是受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所邀。除他之外,还有何建军、章志标、董长春、张纪湘等8名环保志愿者、网络大V,分别来自长沙、衡阳、湘潭、株洲。大家先后发言,为株洲近年来在环保方面取得的成绩和开门治污的决心点赞,也为株洲进一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建言献策。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曹慧泉仔细聆听,认真记录,表示株洲将坚持“开门搞环保”理念,充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进一步汇聚共识和合力,推动株洲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开门搞环保”,重在落实落细。
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特别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工作,要求敢于较真碰硬,切实提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近年来,株洲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领导,高位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抓思想引领。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和党校培训课程的重要内容,推动入脑入心、落地见效。
抓责任落实。将“一江两水”系统治理纳入“十四五”规划重要内容,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河长、湖长、林长、田长制,常态化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出台生态环境保护六条硬性措施、自然资源督察考核办法等系列制度,把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干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全面构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有力推动全市生态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三管三必须”责任落实落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纵深推进。
动员广大环保志愿者、环保公益人士积极发挥“眼睛”“触角”“助手”作用,协同助力守护好株洲的蓝天、碧水和净土。
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出台生态环境系统《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措施》。深入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服务企业环保接待日”“局领导包联服务”“春风行动”等活动,为企业解决400余个问题。统筹解决环保志愿者反馈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1000余个。
绿色发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
——加速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摄影师张湘东的工作室摆着两张株洲清水塘的照片。一张拍于上世纪90年代,烟囱林立,黑烟滚滚;另一张拍于当下,新厂房拔地而起,绿意盎然。
原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厂矿搬离腾空的土地上,三一能源装备园、中车“双碳”产业园、铁路综合物流园等项目加速推进。
“自2018年搬迁改造以来,清水塘的环境越来越好。”张湘东出生在清水塘,是典型的株洲“厂二代”,曾目睹清水塘老工业区的污染,也见证了清水塘产业新城的蝶变。
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事关株洲生态环境,事关株洲产业发展。
株洲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其伟特别重视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后半篇文章”,召开专门会议,并现场督导,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部署,抓好土壤修复与新城建设,因地制宜的建设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按法律要求,狠抓项目建设,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确保修复土壤达到再开发、再利用的环境标准。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株洲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从源头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做“减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在市域大力度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冶炼、化工、煤炭、钢铁、建材等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有序退出,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700多家,关停畜禽养殖场1800多家。特别是在每年牺牲营收约300亿元、静态税收收入约20亿元的情况下,投入300多亿元,推动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搬迁。搬迁改造后,株洲生态环境发生历史性变化,产业结构从原来重化工业为主转变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对湘江流域和长江大保护也作出了积极贡献。
做“加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支持轨道交通、中小航空发动机、先进硬质材料等领域企业打造绿色供应链,推进服饰、陶瓷、烟花鞭炮等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快。
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带动株洲制造业整体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速构建具有株洲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2022年以来,株洲制造业税收稳步成为地方税收增长“第一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9%,增速连续4个月保持全省第一。
重点攻坚 提升环境质量
——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改善率居全省第一
株洲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和协同治理,标本兼治,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好蓝天保卫战。紧盯重点因子、重点时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抓好控排、控尘、控车、控烧、控煤工作落实,去年株洲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26天、创历史新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改善率居全省第一。截至12月2日,今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02天,优良率为89.6%。
——打好碧水保卫战。创新出台全国首部跨省河流协同保护地方立法《株洲市萍水河—渌水流域协同保护条例》,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大力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专项行动,31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全市整体水质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打好净土保卫战。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狠抓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分类分批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3.05%,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向好,全市森林覆盖率、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56.68%、67.91%。近年来,株洲深入开展“春雷行动”“夏季攻势”“利剑行动”,完成风险隐患整治降级492项,完成率100%。率先推行“村巡查、镇处置、县执法、市统筹”环境监管新模式,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为服务经济发展,株洲市生态环境局率先在全国出台《关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项措施》,率先在全省设立园区环保事务中心,对重点园区“点对点”环保帮扶、重点企业“一对一”全过程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服务企业76家,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问题62个,改革事项获评省政府重点工作综合督查典型案例。率先在全国开展“多评合一”试点工作,减少审批时间80%左右。率先在全国推行轻微违法免罚、公开道歉承诺轻罚等机制,2021年以来累计实施轻罚、免罚案例133件,涉及资金15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