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评论员 万丽君
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最直观的体现。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春节在世界舞台上的“存在感”越来越足。2023年12月,春节被正式列为联合国假日。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近20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春节。如今,春节成功申遗,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提供了新的窗口。
一般来说,被列入非遗名录,便需要有传承人。与其他非遗不同,春节的传承人,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中华儿女们或是传承贴春联、逛庙会、舞龙舞狮等传统年俗,或是尝试城市周边短途游、文博场馆过大年、非遗大集赏国潮等崭新形式,让个人与家国一起踏上新的旅程。可以说,每位中华儿女对年味的找寻和分享,便是对春节最好的保护与传承。
当好传承人,我们有自信。从中国非遗一次次引起世界瞩目、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各地引发共鸣,到中国影视作品在海外收获大量“铁粉”、中国网文扬帆出海,无不见证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春节申遗成功、年味飘香世界的时空中,我们当愈发坚定文化自信。
自信之余,更应有自觉。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曾撰文称: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救山村乡野里那些有失传危险的古老艺术,也要救人们不经意中可能丢失的“年味”。的确,细看当下流行的许多春节活动,虽然抢红包、看电影等新生事物赋予春节接近全民参与性的文化娱乐形式,但离国人所冀望的“年味”还有差距。中华文化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如何保护传承好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一项紧迫的文化命题。
“我们的中国节”,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中国节”。春节申遗成功,滋养我们的文化自信,更提醒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建构好契合现代文化审美的节日仪式和文化形态,让世界共享欢乐喜庆的春节氛围,感受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