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耕田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强化基层应急基础和力量,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新时期做好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指明了工作前进方向。
如何落实好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着力推进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再上新台阶,务必做细做实做好四篇文章。
做实“人防”文章,汇聚“召之即来、战之能胜”的应急力量。中国是人口大国,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尚不平衡,灾害事故隐患多与本质安全水平低相叠加、历史风险累积和新业态新风险相叠加是现实国情。“大事难事见担当,危难时刻显本色”,要强化做好“守夜人”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建强精准研判、科学决策的指挥力量,建强明察秋毫、隐患排查的专业力量,建强枕戈待旦、厉兵秣马的救援力量;要持续优化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化的组织指挥、风险防范、救援救灾、应急预案、支撑保障体系;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向基层末梢聚焦发力,从制度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基层应急工作者的能力培训和组织管理,补齐“人员不足、能力不强”的短板,着力建设基层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推进“要我安”向“我要安”的思维转变,筑牢“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人民防线。
做实“物防”文章,全面夯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物资保障力量。“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后勤物资保障就是应急抢险的战斗力,是夺取抗灾减灾胜利的重要基础。要顺畅保障体系,压实基层应急保障联储联供基础,明确“一般灾害自我保障,较大及以上灾害上级调拨和跨域支援等联合保障”的定位,确保灾情来临时能第一时间投入抢险,解决好一线抢险物资“要什么、在哪里、怎么调”的问题。完善储点布局、明晰库存管理和区域应急仓库建设,构建应急物流体系,完善临灾就近征用物资装备政策,真正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根据地域和灾害种类的不同,提升多元保障能力,采用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家庭储备、产能储备、市场储备等多元储备模式,健全避难场所建设机制,真正做到“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做实“技防”文章,全面筑牢“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技术力量。“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目前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但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领域整体上仍存在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要鼓励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在应急管理中的前哨应用,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大力发展智慧应急,提高应急管理的科技含量和智能化水平。运用AI智能和物联网技术,降低高危场所、岗位现场作业风险,实现基础信息维护、风险动态感知、隐患跟踪督导和监测预警处置。利用、争取各级政府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有关政策,督促指导企业通过推进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推动安全设备大规模更新一批,切实淘汰、退出、更新改造一批安全风险高、自动化程度低、低端低效的安全设备设施。
做实“联防”文章,全面整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抗大灾、救大险的根本保障,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的展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岳阳团洲垸的排涝救灾工作再次彰显中国式救援的能力和高效。按照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要求,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强化综合管理、综合应对、综合救援、综合保障、综合服务,统筹各方力量和资源共同维护和塑造公共安全;整合跨区域、跨部门的力量与资源,构建高效的跨域应急协同联动体制机制,全面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坚持立足实战实效,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时间节点,提升区域应急指挥协同、联合救援处置、自然灾害防控应对、安全生产监管联动等能力,着力解决跨区域应急救援力量调用、救援装备快速调配、风险安全联控等一批应急管理协同联动重点难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