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在湖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炎帝文化,近日,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召开炎帝文化研究座谈会,邀请省内专家学者就如何凝聚全省炎帝文化研究力量、做好新时代炎帝文化研究工作进行座谈。现将专家发言内容摘要刊登如下。
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原主席、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郑佳明
为炎帝文化研究进一言
神农炎帝是全球华人公认的华夏民族始祖,中华文明的缔造者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近代却经历了一个由热到冷,又由冷到热的历史过程。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排满反帝的政治需要,近代炎帝文化曾经受到重视。后来逐渐冷却下来。最近这些年出现的“炎帝热”,既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相联系,也与各地旅游文化的发展关系很大。一方面推动了炎帝神农氏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者也明显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炎帝神农氏,既是中国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也是民族神圣的信仰。当前所谓的“炎帝热”与历史上炎帝的地位和影响仍然是不相称的,研究不够深入、成果不够丰富,粗浅的东西较多。炎帝文化研究要把价值观放在首位,实事求是,惟精惟一,行稳致远;学术界考古界应该更加重视炎帝文化研究,投入更多的力量,整合更多的资源,加强国际国内交流,特别是两岸交流,全球华人交流,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那样以学术性、科学性实现其权威性和影响力;研究炎帝文化应该有鲜明的时代性,解放思想,开拓新的领域,为地方创意产业,为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小学教学教材,为全球华人在世界百年变局中凝心聚力,贡献一份力量。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省委会副主委、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赵为济
构建统战文化品牌
树立全球文化形象
——把炎帝陵建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
炎帝陵作为中华民族的根祖圣地和精神家园,祭祀历史久远。1993年以来,我省举办了11次炎帝陵公祭活动。目前,我省炎帝陵“华夏祖陵”的文化品牌影响力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规格与规模有待提升,管理规制不够完善,祭祀日期尚需规范,综合效益有待提高,炎帝文化研究仍然欠缺。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一是提升规格,扩大影响。炎帝陵公祭由原来的省政府主持、省长主祭,提升为省委省政府商请国家有关部门共同主办,增强炎帝陵公祭文化品牌传播力与影响力。二是固定日期,一年一祭。将每年农历八月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确定为炎帝陵公祭日,实行一年一祭。三是设置机构,规范管理。设置“湖南省炎帝陵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统一炎帝陵规划、保护、建设、旅游开发和祭祀管理。四是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发挥我省统战工作优势,与中央台办合作举办海峡两岸炎帝文化活动,吸引台胞来湘祭祀,打造全国对台统战工作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炎帝陵国家文化公园和炎帝文化博物馆,举办全球炎帝文化作品创作大赛和展演,建设全球华人寻根祭祖的精神家园。五是挖掘史料,拓展研究。开展多层次学术研究,夯实学术内涵建设,锻造本土研究队伍。
省社科院副院长、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汤建军
悠久的炎帝文化要热起来
炎帝文化,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挖掘、运用、传承好炎帝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是要让深藏不露的炎帝文化古籍善本“活”起来。全面开展相关古籍文献的普查、存藏、修复、研究工作,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共享的炎帝文化古籍文献数字化平台,将空间上分散的炎帝文化古籍文献“串点成线”。推动炎帝文化与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校本文化等相结合,分层分类分级建立更加丰富的炎帝文化教育体系。二是要让四分五落的炎帝文化遗址遗迹,如陕西宝鸡、河南商丘柘城 、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山西高平等地的旅游“连”起来。如果能让六地协作联合开展炎帝遗址遗迹游,充分利用和整合六地相关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一定会合作共赢、事半功倍,让炎帝遗址遗迹游更“火”。三是要让暗淡无趣的炎帝文化传播“靓”起来。创新表达方式,推进炎帝文化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多元式、立体式传播,彰显炎帝文化的独特价值。持续推进打造“科技+”“文化+”“旅游+”等各种新经济新业态,加快科技旅游与炎帝文化项目深度融合,借助高端数字技术和新兴项目产品载体,深入激活炎帝文化,综合提升炎帝文化传播体验感。
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易刚强
关于炎帝文化研究的思考建议
炎帝神农“宣药疗疾”,跋山涉水,行遍三湘大地,尝遍百草,为民找寻治病解毒良药,故先民封他为医药文化始祖和“药神”。《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早的中草药学经典之作,后世本草著作莫不以此为宗,形成了如今世界闻名的中医药宝库。
“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的医学实践活动,开创了中医药的发展道路。“神农尝百草”奠定了中医药“重经验与实践”与“药食同源”的基础,定了中医药“医生—生人—圣人”的思维模式和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的医学精神。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要加大力度加强炎帝文化史料的挖掘与抢救;总体、深入、多学科交融地研究炎帝文化的丰富内涵,加大湖湘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总结湖湘文化的独特性与中华文化的统一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湖南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新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
把炎帝神农文化研究引向深入
增强历史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
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始祖,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浩瀚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炎帝神农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开创了农耕文明的新纪元,更为中医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和弘扬炎帝神农文化有利于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民族凝聚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深化炎帝神农文化研究和推广,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紧扣炎帝神农文化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多学科联合攻关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更多成果,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二是加强本草文献的挖掘、保护和传承,通过整理和研究古籍传承中医药文化,对本草文献进行系统调研选目、书目提要编纂、数字资源库建设和原书影印出版;三是推动炎帝神农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促进炎帝神农文化应用于中医学科体系建设、大健康产业发展以及文化科普作品创作等领域,通过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
省委党校(行政学院)原副校(院)长邓微
新时代炎帝文化的传承——发展经济、关注民生
炎帝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其中最核心内容是勇于探索、敢为人先、以人为本、为民造福的崇高奉献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民族精神的精髓。
今天我们研究炎帝文化,目的是对其继承、发扬、光大,最核心的是传承和发扬其恤民、为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情怀和行动。目前,我们已步入改革开放深水区,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面临着在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能不能很好地驾驭市场经济,达到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加快经济发展的功能,又能够恰如其分地遏制和弥补市场缺陷的挑战;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好保证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与让人民公平公正地分享社会文明成果的挑战。1943年毛主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下的伟大智慧。新时代也为炎帝文化研究、继承发扬炎帝精神提供了新机遇、新挑战。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党委书记陈宇翔
从中华文明和湖湘文化核心道统的角度认识炎帝和弘扬炎帝文化
“神农炎帝”与湖湘文化有着密切的同构关系,是湖湘之地文明起源的开创性人物和精神建构的重要道统,贯穿了湖湘文化从上古、中古至近古等各时期的各历史时段的建构过程。距今五千至一万年左右的道县玉蟾岩文化、澧县彭头山文化、洪江的高庙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澧水中下游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等,是湖湘也是中华大地稻作和农耕文明的主要源头,时段上基本涵盖了古史记载的神农时代,可称神农崇拜的考古佐证和重要文化渊源。炎帝神农氏崇拜中所蕴涵的道统观念极富价值,也是湖湘之地的精神传统。北宋道州周敦颐肇端的理学,被后世不断光大。理学特别推崇和强化远古英雄、圣王的文化道统价值,“神农”纳入传授道统的圣王。祭祀炎帝神农陵庙的活动,被朝廷纳入强调政统意义的政权合法性言说体系,并不断被从道统意义上强化其文化传承意义,影响深远。此后,以“经世理学”为鲜明特征的湖湘文化被誉扬为“道南正脉”,中华文化核心道统的传承地位逐渐形成,至近现代而巍然挺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神农炎帝”的卓绝贡献和重要地位,并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强的力道充分发掘其丰富价值,做好新时代的大文章。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蔡镇楚
炎帝神农氏,中华文明的伟大基石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饮食又是人类生命之源。但凡人类的饮食生活,主要源于农业与兽牧业。远古时代的饮食生活,茹毛饮血,疾病缠身。为生民饮食安全,神农氏尝百草,以茶解毒,制耒耜,倡农耕,最终因尝断肠草中毒身亡,崩葬于长沙之尾。炎帝以火德主南方,是太阳之神,是中华文明的伟大基石,也是人类饮食文明始祖。
湖南是中华农耕文明的主要策源地,炎帝神农文化研究得天独厚,优势齐备,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炎帝神农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弘扬炎帝神农氏为民谋福祉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自我牺牲精神。二是中国自古以农民为本,以农业立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在于以炎帝神农氏开创的农耕文明为雄厚根基。三是农民问题,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所在。湖南炎帝神农文化研究要注重“三农”问题,奕世载德,不忝前贤。四是要正确对待神话传说,神农氏是先民农耕生活塑造的“农神”,属一种集体无意识,牛首人身,手持耒耜,是其农耕文化符号。五是炎帝文化研究要与黄帝文化相结合,与现代考古学相结合,多做专题研究,立足现实,有所发现,像《湖南人的精神》《茶祖神农》那样,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南大学红色文化创作与研究中心主任聂茂
用“两创”原则讲好新时代的炎帝故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何让炎帝文化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当务之急,就是充分运用“两创”原则,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炎帝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历时12年创作出版的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王船山》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小说中,王夫之的母亲谭孺人是茶陵人,两个志同道合的同窗好友刘杜三和陈耳臣也是炎帝故里人。这样的情节设置,突出了王夫之受炎帝精神的影响。
王船山生命中遇到的各种坎坷不胜枚举,但他从未放弃,有一股力量,像火一样,照亮着他矢志前行。那熊熊燃烧的火,就是炎帝的不屈精神。小说“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生面”,将炎帝精神作为培根铸魂的动力,将原型神话的文化符号变成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炎帝精神支撑着王船山“誓为文脉续薪火,敢与绝学争熹微”的万丈雄心。
始祖炎帝,顽石船山,湖湘大地的根与魂。船山先生及其思想和精神,往上,承续炎帝精神;往中,激活湖湘文化;往下,启迪近现代革命。小说《王船山》让广大读者在感受船山先生伟力的同时,对新时代的炎帝精神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这也是创作小说《王船山》的使命所在。
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湖南省中医药文化研究基地首席顾问罗健
打造炎帝中医药文化品牌
助力我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炎帝被尊为中医药的始祖,炎帝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必须加强炎帝中医药文化研究,助力我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挖掘炎帝中医药宝库,培养和打造炎帝中医药文化品牌。举办炎帝中医药文化讲堂、建立炎帝中医药文化网站、拍摄炎帝中医药文化历史文献片等进行宣传,扩大炎帝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二是丰富炎帝中医药文化内涵,推动中医药产品和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炎帝中医药文化地标,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和产品体系,推进炎帝中医药文化“+旅游”、“+康养”等的跨界融合,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三是加强炎帝中医药文化学术研究,助力炎帝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在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中设立“炎帝中医药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推广和普及炎帝中医药文化。四是发挥炎帝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海外传播。充分发挥炎帝中医药文化品牌效应,通过中非经贸博览会、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联盟等平台,推动炎帝中医药文化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的传播。
湘潭大学教授吉成名
炎帝文化研究的方向
湖南的炎帝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炎帝陵,而且有文献典籍、石刻碑记、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很多相关材料。我们研究炎帝文化,目的是古为今用,为经济、文化建设服务。从经济建设来说,就是要以炎帝文化为媒介,开展经贸活动,发展旅游业。从文化建设来说,就是要对炎帝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民族文化素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有很高的政治站位、很开阔的胸怀和很长远的眼光,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踏踏实实地开展研究,扎扎实实地解决问题。我们不能仅仅研究炎帝文化,还要研究与之相关的神农文化、黄帝文化、蚩尤文化等传统文化。如果这些相关的文化不研究,炎帝文化研究就无法深入下去,很多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我们要以炎帝文化作为突破口,深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我们既要运用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要运用民俗学、政治学、神话学、文学、医药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开展研究。只有这样,炎帝文化研究才能迈上新台阶,保持领先地位。
湖南省炎帝陵基金会办公室原党组书记、主任朱建军
炎帝陵祭典
——神农炎帝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中之重
祖先崇祀,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心灵骨血的精神文化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素以“炎黄子孙”自谓的华夏儿女,对于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始祖的祭祀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象征,绵延不息,历久弥新。
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切实把“炎帝陵祭典”文章做大、做强、做出特色,是我省深化神农炎帝文化研究和宣传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坚持规范性传承。把以炎帝陵公祭为主导的祭典活动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对祭典周期、内容、形式、仪轨、规格与规模、宣传报道等进行规范,打造具有湖南特色的民族文化盛典。二是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努力发掘始祖祭祀文化的时代价值,加强文旅产业融合,把祭祀活动转化为助推高质量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湖南声音的新质生产力。三是要坚持创新性发展。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祭祀文化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守正创新,切实发挥祭典文化的时代效益。
湖南工业大学教授陈卫华
依托高校,高品质打造炎帝文化研究与传播科研基地
近30年来,湖南在炎帝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许多成绩,但也遗憾地看到,炎帝文化研究未得到有效展开。依托高校,高品质打造炎帝文化研究与传播科研基地,是值得发力的方向。
首先,以基地为架构中心,以全国炎黄文化研究知名专家为成员,组建炎帝文化研究专家委员会,通过讲座、论坛等方式促进交流,加强研讨,形成行业学术圈。其次,以基地为课题招标中心,定期向高校师生、社会发布“炎帝文化研究课题项目招标”,培养本土研究力量,建设地方高校炎帝文化研究理论方阵。再者,以基地为对外传播中心,打通与港澳台及海外高校的联结,拓展外围力量,形成更大范域的炎帝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最后,作为高校科研平台,基地可以策划诸如“炎帝研究经典著作海外翻译”“海峡两岸炎帝文化摄影、摄像大展”等大型项目或工程,将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与团结作用。
(本版文字由张建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