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精选民族经典,穿越大美中国。10月21日至30日,湖南日报推出《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系列报道聚焦乔羽、迟子建、阿来、刘亮程、鲍尔吉·原野、马金莲、阿克鸠射、纪红建8位作家(剧作家)和他们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等多个奖项的作品,派出8路融媒体团队,奔赴壮族、鄂温克族、藏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彝族、白族等多彩的村庄进行采访,书写民族地区村庄的时代巨变,描绘各民族如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的壮美画卷。
报道推出后在省内外刷屏热传,成为全网“现象级产品”。本期悦读版特别遴选了关于此组报道的几篇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张翔
湖南日报《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系列报道是一个视野开阔、有专业深度的策划,巧妙地融合了多个重要的视角。其一,探访当代文学叙述民族区域乡村的重要作品的原型地区,重返文学现场;其二,超越单一省域,放眼全国,以记者的敏锐视角引领日益活跃的乡村文化旅游;其三,呈现全国范围内乡村建设包括文旅发展的快速进步。
探访文学现场,既是文学专业研究者偏爱的活动,也受一般读者的喜爱。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出现了一大批叙述边疆地区或民族区域的重要作品。就国内最重要的文学奖项而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这类作品占了一定比重,往届的如阿来的《尘埃落定》、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最近一届有杨志军的《雪山大地》和刘亮程的《本巴》。就个人的阅读所及,在当代文学研究中,还很少有集中探访当代重要作品涉及的原型区域的研究撰述。《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系列报道,集中关注重要当代作品叙及的民族区域中的乡村,可以算是带有专业眼光的率先尝试。
这些民族区域的乡村,各有各的特色,很多已是人们热衷的旅游目的地。中国交通网络的高速发展,为深入这些乡村区域的文化旅游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从《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系列报道来看,记者们可以较为便捷地到达远方的目的地。他们对行程以及与作家们交流的叙述,可以成为将“特种兵”旅游的热潮引向更广阔的乡村的一种重要引领。年轻一代“特种兵”旅游的流行,境内游的快速发展,以往冷门的县市陆续成为全国旅游热点,这些现象也可以看作中国经济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系列报道呈现了诸多以往看起来路途遥远的民族区域乡村的发展新貌。随着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的推进(例如穿越天山的乌尉高速公路即将建成),这些乡村会成为文化旅游建设企业高度关注的对象,地方政府也有强烈动力推进文化旅游的系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容纳能力和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可以预料,随着民族区域成为全国人民接踵前来的旅游胜地,这些空间也会成为各族人民交流交融的友爱空间,成为“石榴花开”的美好见证。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