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学里的村庄·石榴花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山歌种出幸福田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阳朔县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故里景区,游客和“刘三姐”对山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第一小学学生在学唱山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故里景区的刘三姐故居。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金城江区,“歌王”谢庆良(左二)和歌友对唱山歌。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山水奇秀。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刘三姐镇流河社区下枧屯。

    本版照片均由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健 摄

  文学原乡

  江面碧波荡漾,青山倒映水中。一阵清脆悦耳、曲折回荡的歌声,倾洒在青山绿水间。

  小船慢慢地行驶在江面上,老渔夫拉着网,小伙子撑着篙。“山歌好像泉水流,深山老林处处有,若还有人来阻挡,冲破长堤泡九州……”老渔夫和小伙子被美妙的歌声深深地吸引了。

  一个小姑娘正驾着葡萄藤做的筏子漂在江面上。

  老渔夫说:“脚下葡萄藤,手上青竹竿,请问小姑娘,你是哪家的神仙?”

  小姑娘唱道:“不是仙家不是神,我是山中砍柴人,只因生来爱唱歌,四方漂流难安身。”

  ——摘自乔羽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姐》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易禹琳 蔡矜宜 邓正可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那个地方,韩愈从没去过;隔着三千里,他看到了一幅画。

  1200年后,我们轻轻吐出她的名字,就见青山簇簇水中生,一只竹筏一个人,山歌如火,破空而来。

  那个女子,韩愈断没见过;千年里,她由一个缥缈的传说,慢慢有了响亮的名字,有了出生的村庄,红扑扑的脸蛋,秋波灵动。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湾又多……”

  歌声里,从清明到寒露,我们数次踏上八桂大地,寻访一位从民间文学和电影中走出的华人偶像和广西文化符号——“刘三姐”。

  经典发生的现场,山水、时光与人酿出片片故事,精彩纷呈。

  1.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桂林:三姐天上传歌去

  那个背影模糊了千年。

  她在唐以来的民间传说里摇曳生姿,有诸多的名字和民族,出生地广达八省(区),却始终让人看不真切。直至1961年,由苏里执导、乔羽编剧的国内首部风光音乐片《刘三姐》上映,风靡海内外,歌仙才有了真实的模样。她就是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

  谷雨,在桂林漓江畔简朴的寓所里,“刘三姐”在一帧帧照片里笑。习近平总书记写给黄婉秋的回信,乔羽为黄婉秋题词的“歌仙”,中国艺术家协会授予的“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颁发的“广西文化旅游形象大使”,一切都在证明,黄婉秋活成了“刘三姐”,在影迷心里,两人早已合二为一。

  “三姐走了一年一个月22天零6个半钟头。”何有才幽幽地说,他早把妻子黄婉秋喊成了“三姐”。2023年3月4日凌晨,80岁的黄婉秋与亲人和粉丝告别:我到天上传歌去了!

  “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64年前的炎夏,17岁的黄婉秋在清清漓江上拍电影《刘三姐》,河中,一群戏水少年围观。谁也不知,命运的齿轮开始悄悄转动。

  一别9年,11岁少年何有才长成了唱跳俱佳的高帅小伙,进了桂林歌舞团。同团的黄婉秋却从顶流跌落泥尘。所幸,特殊年代里,爱情依然简单生长。何有才为她挡住挥来的铁棍,递给她温暖的小纸条。

  雨夜湖边,何有才勇敢表白,“三姐”说要报告领导,转身就走。两人先后到食堂改造,师傅望风,烟火中恋爱。修成正果,10余人操铁棍来砸婚礼,刀光剑影中,两人对唱山歌。婚后,他挑着箩筐,挈妇将雏,路人笑指“董永和七仙女”。

  烟消云散,黄婉秋又如太阳站在了C位,何有才甘愿做月亮。两人从1980年开始国内外巡演,1992年成立了刘三姐艺术团。他给“三姐”当车夫做助理,为她按摩腰伤,回复粉丝来信,陪伴她每一次演出,对唱了一辈子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

  “三姐”温柔得像绵羊,却从不向苦难和权贵低头,台词本看一遍就记住了,走前一个星期还上了台。一生善良,体恤观众和演员。从没进过美容院,自己买布做衣裳。

  半个世纪,他们把苦酿成甜,把刘三姐歌谣文化弘扬到东南亚、美洲、澳洲、欧洲。在桂林,他们曾打造了刘三姐景观园,一家三代(女儿、外孙女)都演刘三姐。

  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怕“三姐”孤单,何有才在她的墓里放上了自己和她同台演出穿的白西装。

  三月三,人山人海的景区里,“刘三姐”在飞毯上唱山歌。何有才痴痴地听,“三姐”在天上传歌,他在人间要好好应和。

  2.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  漓江:人与自然和谐美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山水依旧甲天下,六十余年如一梦。1961年,电影《刘三姐》面世,遂成经典。2004年,刘三姐、桂林山水、张艺谋三张名片合一,中国首部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横空出世,一晃,又公演了20年。

  去阳朔,8月21日,暴雨后的田家河与漓江交汇处,“洪水版”的《印象·刘三姐》如约而来。

  夜幕下,群峰隐现,薄雾升腾。“只因那年涨大水,山歌塞断九条河……”渔船上,刘三姐唱着山歌而来。渔火点点,奶黄的一弯月亮落在水面。江上竹排穿梭,岸边炊烟袅袅。渔民捕鱼、对歌、婚嫁等日常生活均在绝美的山水间展开。

  迷了眼,醉了耳,田园牧歌的乡愁铺满漓江。20年过去,这张中国驰名“商标”仍然一票难求。

  银饰叮当的演员石忻平,来自河池市宜州,她见证露天的座位从1000到2000直至3000张,演出从周末一场到一天两场到节假日全天四场。早先是日韩、欧洲团多,现在东南亚的客人多,泰国人还会和她们一起唱山歌。

  幸福溢满石忻平的脸,她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阿牛哥”,女儿又从张艺谋艺术学校毕业,去了武夷山演出《印象·大红袍》。

  44岁的谢成军就是漓江村人,渔民演出队的副队长。白天竹排载客,晚上和周边5个村的渔民在《印象·刘三姐》里撑竹筏,收入稳定。2016年阳朔高铁站开通,妻子到高铁站上班。夫妻俩当年就建了新房,5年前买了车。村里不少人家开了民宿和饭店。

  山是百宝山,水是金银水。在桂林广维文华旅游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印象·刘三姐》艺术团团长韦志文的记忆里,20年来,他们虔诚地守护漓江的青山绿水。

  20年前,作为中国山水实景演出的鼻祖,没有任何可借鉴经验。原准备做一个沉下水面5厘米的可升降舞台,得知在漓江打桩会破坏河床,张艺谋立即放弃。他们没在漓江边建任何人造景观。

  每逢涨大水,遇龙河漂过来的垃圾,公司组织打捞装袋处理。担心水土流失,在100多亩园区全部做了挡水墙,每年种竹植树。所有卫生设施全部接入城市排污系统,不直排漓江。2021年,竹林中“生长”出一片融入自然的“竹之篷亭”,给步入露天剧场的游客遮风挡雨,荣获多项世界建筑大奖。

  《印象·刘三姐》已不只是晚上的一场演出,2019年开放的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成了大中小学生的研学基地。“00后”沉浸式体验广西多姿多彩民族文化,又为刘三姐创作了动画、文创、走上国际T台的时装。

  20年,世界旅游组织种的一棵小榕树撑开了巨大的绿色伞盖,300万外国游客迷醉《印象·刘三姐》。“20年2000万人次,我们想做百年老店,100年接待1亿观众。”    《印象·刘三姐》正走在保护好漓江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路上。

   3.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  宜州:唱得幸福落满坡

  “从小生在山歌窝,门前有条下枧河,因为常拜刘三姐,嘴巴甜甜会唱歌。”

  借问三姐故里在何处?宜州。

  走进宜州,可确信是这片山水养育了传说中的歌仙刘三姐。

  刘三姐文化博物馆里,《庆远府志》言之凿凿地记载,刘三姐出生于宜州的下枧村,是宜州人创作了第一个《刘三姐》舞台剧本,排演了第一部《刘三姐》戏剧,2006年,宜州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山公园和刘三姐广场老头老太唱山歌,欢乐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第一小学校园,走廊里张贴着一首首山歌来教育学生习惯养成。音乐教室里,孩子们在学唱山歌,“昨夜我家灯花开,晓得今天贵客来,客来没有好酒菜,唱首山歌表心怀”。

  山歌是宜州人的饭,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还要唱山歌。

  “妹是天上的云呀,哥是天上的风;妹是山上的树呀,哥是树上的鸟……”桑叶田里,谁在唱山歌?是71岁的“刘三姐歌谣”国家级传承人谢庆良。他27年前夺得广西“歌王”桂冠,老伴就是他年轻时对歌对回家的。

  “翠竹林下出春笋,记者来到我们村,感谢你们来鼓励,山歌文化得传承。”谢庆良唱着山歌欢迎我们。去年他新修了楼房,院子里设了传歌台。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他歌如泉涌,创作的山歌摞成小山。其中不少是宣传党的二十大、唱响新时代的山歌。在宜州,每个乡镇都有山歌轻骑兵。昨天,谢庆良就唱着歌儿下乡宣传医保去了。

  “哎——什么水面打筋斗?什么水面起高楼?”在离城5公里的刘三姐故里景区,对歌声又响起。一辆辆大巴载来全国各地的游客,景区里有绣球广场、歌仙庙、阿牛哥家、刘三姐家、歌台、茶庄。

  榕树下,游客有幸和今年三月三产生的广西新歌王对歌。娉娉婷婷的“80后”韦柳艳去广东打过工,回乡开过奶茶店,婚后在夫家卖猪肉十多年。现在她像刘三姐一样掌管着自己的人生,开了中医养生馆,分馆四五家。

  “山顶有花山脚香,桥底有水桥面凉。”在荣膺全国首届“最美家乡河”的下枧河边,刘翠娟指给我们看河上的风雨桥。她早嫁到县城,但抬脚就回了刘三姐镇流河社区下枧屯的娘家。两栋楼房比肩而立是她叔叔家,其中一栋做民宿。李府是她表叔家,一座院子里种满“多肉”的城堡民宿,“五一”“十一”都客满。旁边占地6亩的栖龙山舍是网红打卡地,桥那边是9月9日开营的刘三姐歌乡研学小镇。

  一栋三层楼房里,薄施粉黛的韦玉春正在逗弄摇篮里的小外孙。1990年,她刚嫁过来时,只有三间瓦房,一人一亩多甘蔗田,屋前一条泥巴路。现在村里发展旅游,家家户户在下枧河里有竹排。住在风景里,门口公交车通城区,后院养着七八十只鸡鸭,韦玉春越活越年轻。

  “我家没有好茶饭,只有山歌敬亲人”,如今的宜州,“刘三姐”们捧出的,是满满的幸福。

  4.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  广西:如今八桂成歌海

  三姐骑鱼上青天,留下山歌万万千。

  “广西三月三放假四天,不调休”,今年4月,这条新闻又上了热搜。除了山歌,10年前,刘三姐还留下了一个让全国人民都嫉妒的节日——壮族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 

  三月三,八桂大地无处不飞歌。

  桂林象山公园“山歌会友”;柳州“鱼峰歌圩”,5个国家120多名歌手来打擂台;广西崇左明仕田园,船上“刘三姐”和岸上游客对歌不停;德天瀑布下,中越两国歌手对唱山歌;南宁,“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国际民歌艺术节响彻东南亚。

  三月三,八桂大地不只有歌。

  在南宁青秀山,“乐行广西”“美味广西”“锦绣广西”“大美中国”“多彩东盟”5个非遗村寨充满欢声笑语。

  潮玩三月三,相约游广西。

  在歌圩之外,各地抢花炮、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节目那真叫丰富多彩。

  在广西之外,新疆等省市区及东盟国家非遗项目展演,外语和方言齐飞,“壮族三月三”已成五湖四海沉浸式文旅体验。

  歌如海,人如潮。

  三月鹧鸪满山游,四月江水到处流。如今的广西,利用刘三姐超级IP的强大吸引力和创造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背后故事

  谁创作了《刘三姐》

  易禹琳

  顶流,并非横空出世。

  广西桂林阳朔刘三姐文化印象博物馆里,一张1961年5月17日的《新湖南报》(《湖南日报》前身)泄露了秘密。3版刊登了歌舞剧《刘三姐》来长沙演出的消息及省会文艺界座谈的详情。

  原来,在电影《刘三姐》上映之前,歌舞剧《刘三姐》就红了,1960年“五进中南海,四入怀仁堂”,接着在全国巡演了500场。全国越剧、花鼓戏、黄梅戏等80多个剧团改编演出了《刘三姐》。

  三大名家拍“三姐”

  1959年秋,柳州排演彩调剧《刘三姐》,首次把民间传说中的虚拟人物变成舞台上的真人。前来采风的词作家、剧作家乔羽和导演苏里看到,寻思:能否把歌仙刘三姐拍成故事片?

  彼时32岁的乔羽已创作了《我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歌词及《红孩子》的电影文学剧本;苏里也才40岁,已执导了电影《平原游击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和《红孩子》。

  1960年春,广西举行全区《刘三姐》文艺会演大会,10多个剧种参演《刘三姐》,观众达1200万人次。区党委一锤定音:拍电影《刘三姐》!

  1960年4月1日,在已搜集20多万字素材的基础上,夜以继日,乔羽在楼上写完一章,苏里在楼下接着写分镜头,12天完成了电影文学剧本《刘三妹》,后改名《刘三姐》。

  剧本写完后,44岁的作曲家雷振邦加盟,此前他已为电影《董存瑞》《五朵金花》《芦笙恋歌》《马兰花开》《花好月圆》作曲。

  原生态粗犷的民歌,乔羽加工成充满诗情画意又朗朗上口的歌词,雷振邦充分利用壮族曲调,谱出14首优美动听的插曲。

  三个“三姐”上银幕

  谁来演刘三姐呢?全区文艺会演有45个“刘三姐”,第一人选是广西彩调剧团傅锦华,但试镜时被否了。广为撒网一无所获后,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局长的田汉提议让已来长春电影制片厂试镜扮演“舟妹”的黄婉秋试试。    

  17岁不到的黄婉秋落落大方,质朴中带点野气。“绣绣球”和“骂财主”两场试戏,她温柔和泼辣转换自如,尤其那秋波,清纯中透着少女的灵气,苏里喜出望外:婉秋,你来演刘三姐!

  1960年7月,电影杀青,为了让刘三姐的形象更完美,苏里邀请翻译片配音演员张桂兰为刘三姐配对白;让傅锦华为刘三姐配唱。

  1961年春,电影《刘三姐》上映,誉满海内外。影片获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摄影、最佳音乐和最佳美术奖。黄婉秋获最佳女演员提名奖。

  谁创作了《刘三姐》?在1960年第8期的《电影文学》里,乔羽说:《刘三姐》这个电影文学剧本,是一个规模巨大的集体创作。刘三姐这个艺术形象,是广大劳动人民经过千百年的努力创造出来的。

  这充分印证了:社会主义文艺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

  记者手记

  一个超级IP的炼成

  易禹琳

  从谷雨蚕眠到寒露雁鸣,我们在广西的村村寨寨、山中水边追寻刘三姐,有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心头:为什么刘三姐这么惹人爱?

  我们为电影《刘三姐》而来,却发现在电影之前,《刘三姐》文艺会演在全区引发观剧狂潮,歌舞剧《刘三姐》巡演全国。原来刘三姐的火,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内核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同频共振。

  电影《刘三姐》的上映,让刘三姐走向海外,契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影片中桂林秀美的风光、优美的山歌、黄婉秋勇敢质朴的形象,是治愈全球华人乡愁的良药。

  但时代大浪淘沙,唯有创新,才能不被遗忘。在上世纪90年代,刘三姐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嫁接,21世纪,又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翼,高飞出境。

  随后,2004年,中国首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阳朔开演,同年,刘三姐有了真实的故里刘三姐乡;2005年“刘三姐歌谣文化”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2014年壮族三月三,广西全区放假。2024年的三月三,我们看到,抛绣球成了八桂大地上男女老少喜爱的一项运动,对山歌是通行广西的快乐密码……

  刘三姐来自民间,节日全民共享;文艺工作者为人民创作,为时代放歌;党委、政府适时出招,推波助澜……

  在人民至上的好时代,刘三姐这个超级IP就这样炼成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