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洁规 田育才 通讯员 高钱华 童欣
国庆假期,侯俊敏从儿子服役的部队回家,便迫不及待地到姑妈侯启召家中,向她分享儿子的喜悦。
侯启召今年83岁,是革命烈士侯德芳的女儿,“当兵的侄孙子”是老人时常挂在嘴边的骄傲。
从侄女口中听到侄孙在部队表现很好,侯启召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她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封泛黄的家书,和侯俊敏一起轻声念起来。
信中的字字句句,是74年前老人的父亲侯德芳出征抗美援朝战场前写下的。
今年5月25日,张家界市永定区革命军事文物征集小组在文物征集过程中,发现了一封写于1950年农历十月初八的书信,写信人是革命烈士侯德芳,收信人是他的妻子漆育湘。
一封家书竟是诀别
“亲爱的湘:接到你七月廿六日的信,内情明楚,使我精神十分愉快,知你及两儿身体均佳……”
“只要在你可能范围,能抽出一点时间,教两儿读书……无论做哪种工作,缺少文化是不行的,终究是被淘汰的。”
……
这封家书用毛笔书写,字迹工整,因为年代久远,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一百零一团司令部用笺”的纸张已经泛黄。家书的落款写着:夫侯德芳书于重庆。
回忆起父亲侯德芳与母亲漆育湘的往事,侯启召告诉记者:“他们情感十分深厚,育有一女一儿,也就是我和弟弟侯启昆。”
1948年,27岁的侯德芳投身军旅,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在那段分离的日子里,书信成为他与家人传递思念与牵挂的桥梁。
侯启召回忆,1949年,母亲得知父亲的部队将路过家乡时,急忙带着9岁的她和弟弟前去相见,却遗憾地错过了。“那之后,他们两个就再也没有见上面。”
1950年农历十月初八,侯德芳在重庆驻防期间,得知即将随军远赴朝鲜,心中念及家乡的爱妻,便提起笔,写下这封饱含深情的家书。
信中,他既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与感激之情,又屡次提及子女教育的重要性,希望他们能成为有用之才,为国家作出贡献。
在那之后,侯德芳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141师423团赴朝作战。
两个月后,这封承载着丈夫深情的家书送到漆育湘的手中。她欣喜若狂,反复阅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眼,让“曾经的遗憾”再次重演。
未曾料到,这竟成了侯德芳留给家人最后的叮咛和嘱托。
苦等半生深情不移
丈夫侯德芳奔赴战场、通信中断后,漆育湘便独自肩负起了照顾家庭的重任。她始终记得丈夫的嘱托,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坚持教孩子们认字、算数。
在漆育湘的精心培育下,两个孩子都成长为优秀的人民教师。
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1964年12月。苦苦等待丈夫归来的漆育湘,最终只等来了一张抗美援朝军人牺牲证书。
侯德芳牺牲后,漆育湘坚守着对丈夫的深情与承诺,终身未改嫁。那封家书,成了她一生的精神支柱。
侯启召回忆,每每思念涌上心头,母亲都会拿出家书反复诵读,边读边流泪,常哽咽着念叨“他回不来了”。
2011年7月31日,与丈夫侯德芳分别63年的漆育湘在弥留之际,把孩子们唤到身边,留下了她最后的心愿:“在我的墓碑上刻上德芳的名字,我要和他葬到一起。”
跨越时空再“重逢”
深受奶奶漆育湘的影响,侯俊敏对爷爷的事迹充满敬仰。
2022年,侯俊敏将儿子送进军营,希望他能继承爷爷的遗志,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同时,她也首次公开了这封家书,让更多人了解这段感人的故事。
经过多方寻访,侯俊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找到爷爷侯德芳在423团的战友吴庆双,才知晓了爷爷的英勇事迹。
据吴庆双回忆,1951年4月,他们所在部队抵达朝鲜后,迅速抢建军用机场,到了9月,敌人发起凶猛的“秋季攻势”。在一次除掉敌人地堡的作战中,侯德芳不幸手臂受重伤,被转移到后方接受治疗。从此之后,便失去了联系。
第一次听到爷爷侯德芳的英雄事迹,侯俊敏泣不成声。
2024年6月,侯俊敏带着全家人的心愿赶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在烈士英名墙上找到了爷爷“侯德芳”的名字。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爷爷英勇的身影。
侯俊敏表示,她们会好好传承这封家书,让爷爷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同时,她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找到爷爷的遗骸,“让他魂归故里,了却奶奶的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