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俊 邹娜妮
光影流转沉淀过往岁月,春华秋实见证娄底变迁。
新中国成立时,娄底还只是涟水河旁的一个小镇;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娄底撤地设市,成为湖南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如今,那个只有千余人口的小镇,变强变大,从中心城区不足6平方公里,晋升为73.06平方公里的现代都市。
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青春娄底正加速成长——
中心城区仅有的4条道路,从窄变宽、从短到长、从通到全、从线到网,形成通达全国的湘中交通枢纽;
昔日丘陵山头长出一座新城,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日供水能力达到23万吨,天然气市政管网达到206公里;
娄底经开区、娄星产业开发区等园区成为发展现代产业的沃土;万豪城市广场、吾悦商圈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2023年,娄底GDP达1990.5亿元,是1952年的1700倍!
“你好,娄底市!”从第一声呼喊响起,娄底人在共同的文化IP、文化认同中勇闯时代浪潮。
再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曾几何时,娄底是湘中一个不起眼的村镇,农田、荒地、滩涂遍地,人们依靠传统农业生产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随着新中国建设加快,1958年,全国新建大型炼钢厂18座,其中1座就是在娄底选址新建的涟钢。改革开放后,依托当地丰富的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金竹山火力发电厂、资江氮肥厂、锡矿山矿务局等众多国企先后崛起,娄底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为全国经济建设输出能量。
多年来,娄底揽回“世界锑都”“百里煤海”“钢铁新城”等美誉。但是,作为资源型内陆城市,娄底也曾面临着交通闭塞、环境污染、基础设施滞后等多重压力。
没有大气魄,就没有大突破!
娄底的决策者们深知,要把娄底放在全省、全国的大棋盘中去考量,以长远眼光、战略思维谋划出工业提振、文化旅游及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天蓝地绿水净、综合交通提升等行动,将娄底建设成山水相融、宜居宜业、众人向往的现代化精品城市。
今天,打开湖南省交通路网图,人们会惊讶地发现,湘中娄底,铁路成“米”字型串联,高速公路成“井”字型排列,干线公路如“蛛网式”密布,交通便利堪比一些省会城市。同时,完善的城市建设,让这里旱涝无忧。
娄底既抓改造背街小巷、规范市场管理、道路提质改造、增加停车位等“面子”工程,也抓地下管网改造、便民服务等“里子”工程,娄底全方位提升城市的品质和档次,一座有“温度”、有“内涵”、有“气质”的城市靓丽图景徐徐铺展。
曾经杂乱的农贸市场变得“高大上”;曾经寥寥无几的公园如今“遍地开花”;曾经单调的道路如今以不同颜色区分出骑行道、跑步道、步行道、绿化带……
一项项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2020年11月20日,娄底从北京捧回“全国文明城市”牌匾。
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见效:全省唯一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投资22亿元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娄底医院启动建设;投资72亿元的梅山灌区工程惠及52万人,多个子项目已经开工;娄底生态治理100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娄底民用机场、洛湛铁路益娄段电气化改造、新新高速、醴娄高速进展顺利;桥头河通用机场建成,娄底进入“航空时代”,诸多美好梦想变成了现实。
秋分时节,漫步在娄星广场,深深浅浅的绿意环绕四周。池塘边,繁茂的柳树随风轻摆,步道两旁,各色灌木与青草交织铺陈。周边步行街商场林立,物管、商户、群众合力维护,街巷整洁、井然有序。
一城之美,始于颜值,源自管理。全国文明城市娄底,在城市共建共治共享中不断焕新。
成长——城市格局从小到大
入夜,华灯闪耀,一河两岸流光溢彩,串起城市繁华,照亮湘中之夜。多了灵动与婉约的娄底,给市民和游客带来视觉盛宴。
娄底,成为湘中旅游的目的地。利用便利的交通,娄底将城镇建设、旅游开发与交通带动结合起来,多条旅游精品线路得以开发,梅山文化体验、曾国藩故里研学修行游、紫鹊界梯田的耕读亲子游、涟源康养游等一批旅游新业态诞生,实现全域旅游的快速崛起。
2022年、2023年,娄底分别在新化、涟源举办第一、二届娄底旅游发展大会,来往当地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湄江风景区、龙山景区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节会“虹吸效应”明显。刚刚过去的中秋,娄底接待游客93.1万人,旅游总收入4.69亿元。
“搭台”迎“客”,因一场场盛会,更多人“抵达”娄底。
4月27日,娄底举办首届马拉松,1万余名跑者从娄底市体育中心出发,冲刺在“材料谷”新赛道上。来自全国各地及肯尼亚、巴西、塞尔维亚、尼日利亚等国的跑友,挑战体能极限,穿越城市触摸“材料谷”展现出最美“肌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园区、世界级工厂。
不沿海、不靠边的娄底,如何走出“深闺”?
近年来,围绕讲好娄底故事,娄底频推“花式营销”:举办娄底旅发大会、“紫鹊界梯田对话世界”农耕文化交流互鉴大会,推出非遗展演、药膳文化节等系列文旅活动,打造“足球之城”“中国茶寿之乡”,带着文旅项目“登台”法国……“湘中明珠”进一步声名远播。
作为“运动之城”“赛事之城”,近年来,热情好客的娄底人举办中非足球友谊赛,承办全国、全省等上规模体育赛事百余场次,获得2023体坛榜样年度体育城市奖项。
放眼娄底,一个烟火升腾、激情澎湃、青春洋溢的城市,出“湘”跨“海”,走向世界。
“出圈”的娄底迎来“出彩”的人才——
一大批人才回乡、资金回投、项目回流、企业回迁,“名医健娄”“名师育娄”等大策划大行动一个接一个推出。
7月6日,娄底举行“名师育娄”人才峰会,400余名院士专家、教育名家、知名校友风尘仆仆地从天南海北赶到娄底,现场签订首批“名师育娄”合作项目,表彰一批扎根一线的优秀教师,将教育强市战略推向新的高度。
近3年来,娄底引进“双一流”本科以上学历人才5000余人,其中娄底籍在外人才占70%,毕业生留娄率超过45%,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通过“名医健娄”行动,已柔性引进全国医卫领军人才6名、拔尖人才1186名,签约专家及团队24个,签约专科联盟等合作项目47个,建立医联体5个。
娄底的人才“蓄水池”已成壮观之势,且水位正在快速上升,为娄底这一片创业兴业热土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崛起——综合实力从弱到强
细数娄底的变化,让人心潮澎湃。
娄底曾以千万吨钢、千万吨煤、千万吨水泥等闪亮名片傲立湖湘,被誉为湖南的“鲁尔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傻大黑粗”的传统支柱产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在转型发展中寻求突围之路,娄底落实省委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钢铁新材和工程机械为支柱,建设中部地区“材料谷”——打造中部地区一流的先进材料产业高地和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材料名城。
思路一变天地宽,娄底,迎接一场场丰收!
5月16日,在湖南省硅钢产业对接会上,现场签约55.5亿元硅钢采购订单,总投资100.6亿元的硅钢下游产业投资项目签约落户娄底。
8月31日,娄星产业开发区,由湖南爱派尔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全市首台数控五轴加工中心下线交付,娄底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9月10日,娄底经开区,华安钢宝利(GONVVAMA)娄底工厂三期项目投产,建成全球首条激光消融拼焊门环集成化生产线。
由“按吨卖”到“论片卖”,在行业领先的新材料,娄底还有很多。
“高铁心脏”核心部件牵引电机,原本全部依靠进口,涟钢热处理正火细粒结构钢的出现,实现该部件的国产化;VAMA生产的高强耐腐蚀钢,填补我国高强、超高强汽车板生产空白,可供应国内乘用车车身所用90%的零部件;冷水江天宝实业研发10.9级高强度紧固件产品,解决国内该项技术“卡脖子”难题……
“高精尖”产品相继出炉,娄底在多个钢材细分领域从边缘“看客”变身行业“领军”,折射出瞄准高端、定位高端、发力高端的蓬勃脉动。娄底成功摘得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优秀城市、国家两型产业示范区等金字招牌。
展望娄底的未来,让人心花怒放。
硅钢被称为钢铁行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湖南省唯一生产硅钢的地区,娄底着力构建千亿级硅钢产业生态圈。目前,全市已形成450万吨硅钢基板、300万吨不同牌号全流程硅钢、195万吨汽车用钢、110万吨高强钢产能,建成取向、无取向和低高中所有牌号的全系列硅钢产线。
立足产能优势,娄底牢固树立“走出去、争项目、拼经济”理念,以招商之“进”支撑发展之“稳”。围绕硅钢产业重点发展电动机、变压器、家用电器“三电”产业,形成从硅钢原材料到铁芯、定子绕线、转子铸铝、电机和变压器的全产业链条,跻身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多年来,娄底产业转型升级的举措一茬接着一茬,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一幅风生水起、蹄疾步稳的改革画面跃然如见!
轨迹背后,是全市上下贯彻“如我在商、与企业共成长”信念的强大支撑。线上,整合政策超市、金融超市、人才超市、土地超市、营商环境直通车和社会化服务等新质服务资源;线下,开辟涉企“一站式”服务专区,打造全省首个企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娄底,可实现惠企政策一键智配、融资一站办理、人才供需精准匹配,涉企服务从“多头分散”转变为“一站集成”。
伴随着伟大祖国的成长,娄底人民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从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感知娄底改革经济篇章的焦点与成就——
2023年,娄底地区GDP从1952年的1.17亿元增长了近1700倍达到1990.5亿元,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605.18亿元,是1978年的1951倍,中部地区“材料谷”初具雏形;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51元和148元,增加到2023年的38257元和17926元,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5428元和16606元,人民群众的生活日渐富裕和幸福。
回望过去,万千气象,风云浩荡,见证着青春娄底艰苦卓绝的成就,照亮着生生不息的芳华。
25岁的娄底,正在人们的惊叹中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