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雷 张建平
星奔川骛,湘江腾涌。
75年时间,从江边小镇崛起为制造名城,从铮铮铁骨到浪漫柔情。
坐落于神农福地、湘江之滨的株洲,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成长,以一场智能制造的伟大跨越,擦亮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三大优势产业金字招牌。
75年来,一代代株洲人秉持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谱写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辉煌篇章,铸就了一座城市鲜明底色,成就了株洲制造靓丽名片。
中流击水,指顾从容。
近年来,株洲牢记殷殷嘱托,肩负时代使命,把握发展机遇,在智能制造、发展新质生产力、北斗场景应用等赛道当仁不让,一马当先,全面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助力湖南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高速迈进。
厂所结合 夯实制造硬实力
株洲因工业而立,一部建市史,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新中国工业史。
75年来,作为新中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史上340多项第一,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骄子”。
今年9月19日,株洲成立天元智能科学研究院。这个由青年科学家王彧弋领衔的研究院,将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技术边界,推动智能科技与各界深度融合。
“组建智能科学研究院,是为了更好把握人工智能新科技革命浪潮,加速数实深度融合,锻造株洲产业核心竞争力。”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说。
要大力支持智能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持续加强算力基础建设,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也提出了要求。
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株洲始终在路上。
9月24日,2024年德国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盛大开幕。由中车株洲所自主研制的智能轨道快运系统2.0版本“绿宝石”号,首次亮相发布,成为柏林展上最吸睛的中车“黑科技”。
智轨的核心就是高度的智能化。2.0版智轨采用了大量的智能新技术,除核心的虚拟轨道自动寻迹控制技术,还搭载了智能驾驶、信号优先、车路协同、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在不同的路权场景下,通过技术手段在城市道路上可实现全自动驾驶。
近年来,株洲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传承“厂所结合”基因,以改革攻坚、大胆破局,以“壮士断腕”实施产业转型升级,以“伤筋动骨”赢得发展“脱胎换骨”。
短短数年,株洲打赢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累计淘汰落后生产线480多条,关闭高耗能高污染企业2400多家,实施节能改造项目380多个。
取而代之的是,1500多家规模工业企业异军突起,三一能源装备园、中车双碳产业园等新兴产业园区横空出世,一个动能更加澎湃的“株洲战斗集群”整装待发。
以轨道交通、航空动力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先进硬质材料国家级产业集群为先锋,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全面冲锋,先进制造业高地在株洲崛地而起。
美丽的母亲河湘江,从南逶迤而来,到株洲拐了一个弯。湘江湾北侧,就是石峰区田心街道。
这是一个在中国版图上肉眼寻不到的地方,然而在中国轨道交通的版图上,却绝对占据了核心位置。
这里更是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单位组建而成,是轨道交通行业唯一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已攻克20余项“卡脖子”技术。
轨道交通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425家,“一杯茶的功夫”,就可集齐一台电力机车的上万个零部件,集群规模达1600亿元。
截至目前,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构建起国内最完整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研发设计、试验验证和制造体系。
而北斗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让株洲在北斗应用场景的跑道一骑绝尘。
仅两年时间,就构建从部组件研发、整星制造、星座营运到场景应用的北斗全产业链。全面掌握IGBT全套技术,构建“芯片—模块—装置—系统”完整产业链。
近年来,株洲做足“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文章,重点谋划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3个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等3个战略产业,陶瓷、服饰、烟花爆竹等一批传统产业和北斗、永磁动力、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等一批新兴和未来产业,构建了“3+3+2”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广袤的湘东大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株洲全面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从传统老工业城市向制造名城、幸福株洲蜕变,株洲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生产总值先后跨过2000亿元、3000亿元台阶。
轨道交通产业于2015年成为千亿集群,服饰产业于2020年迈上千亿台阶。今年2月,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含汽车)成为第三个千亿产业,规模达到1047亿元,航空动力产业集群进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硬质合金产量全球第一。
制造强市向制造名城阔步迈进,牵引着株洲从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
国家级产业集群占全省“半壁江山”,先进制造业城市居全国第36位,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单位GDP密度居全国首位。
2022年以来,制造业占地方税收比重稳超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税收增长“第一动力”。
今年上半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1853.63亿元,同比增长5.8%,增速居全省A类市州第一。
文旅融合 增强城市软实力
6月2日,2024湖南工业旅游推广月启动在厂BA主赛场——株洲市体育中心举行。
这个湖南省级层面首次举办的工业旅游品牌推广活动,之所以放在株洲启动,与厂BA的成功举办有着密切关联。
作为老工业城市、株洲形成独特的“厂矿体育文化”,辉煌时期厂矿篮球队数量达到七八十支。
迈入新征程,株洲开启二次创业。
为点燃全民创业激情,株洲对照历史与当下,重启消失多年的厂矿篮球联赛,创造性地提出“厂BA”概念。
哨声响起,全城轰动,老、中、青三代工人围聚球场,心随球动。
球场内的口号壮怀激烈:“把篮球场上的精气神带到厂里去、带到日常工作中!”“培育制造名城,建设幸福株洲!”
去年首届株洲厂BA举办的50余天里,累计吸引400余万人次观赛,最高日人流量破26万人次,带动文旅综合消费近4亿元。
国家体育总局将厂BA列为首批群众“三大球”精品赛事案例。
今年开赛以来,厂BA持续火爆出圈,季前赛首次打到长沙、湘潭,辐射面更远、受众面更广。
传承荣光,继往开来。
篮球运动与工业文化巧妙结合,使厂BA充满独特的地域特色。
人们在欣赏激烈比赛同时,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工业精神传承。这种融合让体育赛事更具内涵,也为工业文化传播找到新途径。
全新的“体育+”平台,打开株洲工业旅游发展的新窗口。
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株洲向知名工业旅游与都市休闲旅游目的地迈进。
株洲成功打造中华始祖炎帝、世界制造名城、“千年瓷都·天下醴陵”和第一红色根据地文旅品牌。
成功新建清水塘老工业基地、万丰湖株洲·中国动力谷、芦淞航空嘉年华、“中国陶瓷谷”、田心轨道交通等5大工业旅游板块,成为湖南工业旅游“模范生”。
近年来,青春与活力在株洲绽放,钢筋铁骨与工业浪漫在此交融。
厂BA的流量密码迅速被拷贝,醴陵捡瓷、芦淞淘衣、首个全程马拉松激情开跑、轨博会开门办展、制造名城走进清华北大等新的城市营销策略活动相继实施。
株洲实力与名气齐飞,越来越多人因此爱上株洲、扎根株洲。
为吸引更多年轻人,把人才留在株洲,市主要领导不遗余力、亲力亲为。
今年5月20日,株洲为50对青年人才举行集体婚礼,市委书记曹慧泉以写信的形式为新人送上祝福,市长陈恢清以证婚人身份为新人证婚。
去年10月,曹慧泉、陈恢清分别带队走进北大、清华,开展城市推介和招才引智活动。
固有、传统的城市形象悄然嬗变、刷新,重置。
去年底,株洲召开城市品牌建设大会,与世界盛情相约: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幸福株洲的生活。
用地球村思维,端对端连接,近水楼台的“株洲智造”加速出海。
自2021年开行以来,始发株洲的“湘粤非”国际班列已开出1000趟,为株洲及周边城市提供一条通往全球市场的物流通道,帮助终端制造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近亿元。
今年上半年,株洲出口92.2亿元,同比增长60.4%,增速连续四个月全省第一。
筑巢引凤 优化营商大环境
近年来,优化营商环境,成为株洲发展关键词。
株洲从高位推动,以市委书记、市长常态化参加的最高规格“政企早餐会”,让企业家“提需求”“定菜单”,党委政府对照问题解难题、搞服务。
破解企业融资难,株洲有新招。
9月23日,一场金融助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会在株洲拉开序幕,株洲科创基金港应运而生。
株洲科创基金港支持各类基金及相关产业链入驻,提供“全流程运营管理+生活配套服务”多层次服务体系,目前入驻25家基金投资机构,基金规模达575亿元。
株洲市级财政和国有平台累计出资60多亿元,联动各类资金参与产业投资,打造“400亿量级”基金丛林。
株洲科创基金港将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为中小企业融资减少成本,提供金融活水。
企业关心融资,也关心物流成本。
近两年,株洲大力发展公铁水多式联运,铺开一张全新物流网。
今年上半年,株洲公路货运占比近年来首次降低至90%以下。
为新的产业生态赋能,株洲以改革为向导,加大开放力度,创新服务方式,提供公平环境,株洲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紧盯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启动全市万名干部联万企“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相关工作。
通过市企业服务工作热线、政企早餐会、各产业链办公室、“制造名城”企业服务微信群、诸事达APP、联企干部6大渠道,全面收集企业问题,同时坚持提级交办、全程督办,确保企业难题高效办结,全力构建“企业办事不求人”机制,帮助企业解难纾困。
全市上下火力全开,89条措施密集出台,持续开展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聚焦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助力经营主体培育。
273个“一件事一次办”事项业务整合与流程优化,变“线下纸质流转”为“线上信息推送”。
74个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全程网办,获全省推广的“一把手走流程”工作持续深化。
工程建设领域原13项测绘事项整合为4个综合测绘事项,“拿地即开工”“交房即交证”成为常态。
在全国率先尝试推行政府采购合同线上融资模式,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推行“领照即开业”改革,企业开办必需环节时间压缩到最快4小时内办结。
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现有企业“开枝散叶”,新进项目“生根壮大”。
截至今年6月底,株洲实有经营主体49.51万户,其中企业13.85万户;净增经营主体12360户,其中净增企业4852户;新增“四上”企业138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6家,均居全省第二。
与此同时,以降低企业成本为导向,株洲精准发力,推动园区全面向“会算账、善经营、能赚钱”的泛投资机构转型,大力推进精兵简政、赋权强园、市场化经营。
截至目前,园区干部由1620人减至393人,精简75.7%;园区亩均税收从两年前的16.7万元增长至19.95万元。
去年,株洲园区用电成本下降1%以上,审批办理时间平均缩减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129.39亿元,增长0.8%,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
近年来,株洲还扎实做好民生实事,建设“幸福株洲”系统推进“微改造”“微服务”“微实事”,学位、岗位、床位、梯位、车位、厕位改革,部署42类72项工作任务。5.8万余名在职党员进小区,解决一大批群众“烦心事”。
“建宁驿站”、公立医院改革、教育等一批民生工程,成为株洲亮眼的“民生品牌”,多次受到国家相关部委点赞。
继2020年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后,去年又荣获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国家低碳城市试点优良城市。
市民持续攀升的幸福指数,已化为城市软实力,为营商环境改善提供了强大的民意基础。
良好的营商环境催生新的产业和人居生态,成为提高城市竞争力新优势、新动能。
今年1至7月,株洲新签约招商项目179个,投资额484亿元。其中新兴优势产业链关联项目135个。
新注册外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外资532万美元。全市新注册湘商投资经营主体158家,湘商回株投资实际到位资金额197.2亿元。
名城崛起,兴“新”向荣。75年不舍追求,勇攀高峰。75年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新时代,新征程,株洲将改革创新,赓续荣光,为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南贡献株洲力量,书写工业城市高质量发展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