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韶山灌区陈列馆内“战天斗地修银河”雕塑。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供图

  陈远平

  核心提示 

  韶山灌区是一座历史丰碑,它改写了一部积贫积弱的苦难史,铸就了一部辉煌壮丽的奋斗史;它镌刻着几代人的青春热血,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历史片段汇集在一起,便组成了一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史诗。这部史诗蓄积了先辈的智慧与力量,昭示着我们的希望与未来。

  方志是记录这部史诗的一大载体。它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国别史、地理书,起源于两汉时期地记,载录百科……几千年来,经历代修志人不辍耕耘,至今已蔚为大观,成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宝库。作为湖南省首批特色志之一的《韶山灌区志》,2016年启动资料收集,2024年印制成书,前后8个年头,组织者、编纂者的辛劳自不待言。回顾与总结这部志书编纂出版经过,对湖南特色志编纂乃至促进湖南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有诸多有益启示。

  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挖掘特色志资源

  特色志是专记一地特色的志书,通常是当地“名片”之志,如《岳阳楼志》《洞庭湖志》《炎帝陵志》等。而在首批“湖南省特色志丛书”中,与山水志、古迹志相比,《韶山灌区志》与众不同。从记述对象看,它是一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兴建的水利工程,无古人为其吟诗作对,鲜有方家勒石题刻,文化底蕴与厚重感稍逊;从篇目框架看,它工程味足,“刚性”有余而“柔性”稍逊;从文旅开发价值看,除水府庙水库外,其他资源大多散布在田间地头,规模性开发难度不小。但站在更高层面考量,《韶山灌区志》最鲜明的特点,是体现着新时代方志工作坚持的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

  韶山灌区工程的建设,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见证,也改变了历史。灌区位于湘中丘陵地区,山、水、石冈、汀渚交错,《韶山灌区志》通过梳理史料显示,灌区所在区域,自湖广分治的1664年至韶山灌区渠道工程正式开建的1965年,总共301年间就有149个年头发生了水旱灾害,即平均两年有一个灾害年。涝时“大地陆沉,民苦溺陷,良田万顷,尽成泽国,真是伤心惨目,不忍言状”,旱时“粮价飞涨,富户屯粮居奇,信口开价,朝夕不一,贫者终日奔忙,告粜无门,强者迫铤走险,抢粮自食,弱者哀鸣,饿死者、自杀者日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冬修水利、生产救灾,随后开展土地改革,打破农村旧有生产关系,让农民在政治、经济上得到了解放。可以说,灌区工程的建成改变了湘中地区“近山者瘠”的历史。以《韶山灌区志》下限年份为例,2015年,灌区工程总灌溉面积超过100万亩,惠及娄底、湘潭、长沙3市7县(市、区)的39个乡镇(街道)。以2022年湖南遭遇大面积大旱为例,业内人士介绍,“(省内)凡是有大中型灌区保障的地方都没有发生大的旱情”。

  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韶山灌区,事关“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保证,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一方面,韶山灌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地,本身就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另一方面,韶山灌区工程作为湖南迄今为止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经过半个多世纪实践,已形成较完善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其管理经验可供各类大中型灌区参考,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着更大作用。

  揆诸当下,将水利工程纳入省级特色志的情形还较为罕见。这固然与灌区在不同省份的分布情况、经济效益、名气大小有关,但湖南方志人挖掘出《韶山灌区志》这一特色志资源,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湖南名片”打造,体现的正是对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坚持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这是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扶贫志》《十八洞村志》编纂出版后的又一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彰显人民精神力量为旨归

  灌区工程总体分三阶段建设,前后跨越19个年头,经历的坎坷困顿可想而知。于志书编纂者来说,还原好这一大型水利工程的艰辛历程,既要克服专业技术的知识壁垒,还需找准主次详略、把准特色亮点,更需从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落笔提炼、铸魂。

  在反复核对原始资料、寻求专业人士帮助以克服工程专业知识壁垒的基础上,《韶山灌区志》编纂者立足“以人民为中心”这个原点,深入人民、书写人民、歌颂人民,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的坚定立场。

  记述工程勘测设计时,志书着力展现人民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灌区工程上马前经历了3次勘测,在工程设计时,除科学谋划保障群众生产用水外,还对群众生活的便利性进行了充分考虑。比如,过渠人行桥的护栏设计,一般是双侧样式,但有的被设计成单侧样式,这主要考虑方便群众挑担过桥。再如,渠道的取水码头设计,主要考虑方便群众日常取水、洗菜。今天再看灌区这些细小设计时可能感触并不深,但置身当年的生产生活场景,这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体现。

  在记述工程建设过程时,志书着力展现了人民的力量,赞扬了人民的英雄事迹。在工程建设的第二个阶段,工地汇集国家干部、职工、民工人数最多时达108431人。数以万计的普通劳动者以血肉之躯肩挑手扛,战酷热、抗严寒、劈山岭、填沟谷,在湘中大地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奋斗者之歌。如何用文字重现这样的英雄气概?《韶山灌区志》抓住4个要点进行详述。一是抓住建设者的组织与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条件,展示“大兵团作战”的恢宏气势和“战场”的艰苦环境。二是抓住先进集体和个人名录。志书详细收录1965—1966年湖南省韶山灌区工程指挥部3次评选表彰的768个先进集体、762名先进个人的名单。三是抓住典型集体和人物简介。志书收录7个先进集体事迹和赖少梅、贺桂华、左罗生等11名先进个人事迹。四是抓住遇难人员名录。志书收录了工程建设中所有18名遇难人员的姓名、年龄、住址、遇难原因,并在概述中一一点到他们的名字,用笔墨诠释“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这一重要论断和深刻内涵。

  在其他各种细节处理时,着力更加贴近人民、激励人民。比如,志书第十章灌区艺文专门设置民工诗歌选录一目,选录民工诗歌27篇。这些诗歌尽管艺术性不强,但作者都是一线建设者,诗句中体现出的粗粝感、场景感让人耳目一新。又如,志书选用大量当年现场的老照片,涵盖建设者生活、工程建设、医疗保障等各个方面,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坚守志书体例,努力实现地方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志书之所以能绵延千年而从未中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具有特定体例。

  篇目是志书体例的基本体现。《韶山灌区志》初稿写成后,后期修改中,编纂者基于提升故事性考虑,参照“史话体”,一度将内文篇目调整为7章22节,这样的篇目设定,字面上看较为齐整规范,但与方志“横排门类”及基本按工程建设过程谋篇的要求不太相符,且部分章节名称用语文学色彩较重,有违方志语言严谨朴实的要求。经方志专家反复会商,内文篇目最终调整为10章39节,其中,由于引水工程、渠道工程存在同步建设情况,后勤服务、技术创新两节内容相同,志书将其统一放到渠道工程建设中予以记述。

  坚守体例,并不意味着拘泥成法。作为特色志,《韶山灌区志》体现出“特”与“专”的特点。

  从上述两个版本篇目设置来看,前一版本开篇设自然禀赋、政区沿革两节,这在综合志中较为常见。后一版本摒弃这一设置,点出工程上马的3大背景,即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铺开、耕作制度改革,直截了当,快速切题。

  为展现韶山灌区对湖南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影响,后一版本设置的第九章,分别从建设经验传遍三湘、灌区声名远播中外、红色基因薪火相传3个方面记述灌区影响,既点到了经验、名声方面的影响,还强调了修建灌区工程体现的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这既是对志书体例的创新,也体现了志书编纂坚持的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和对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孜孜以求。

  韶山灌区是党领导人民战天斗地的一篇英雄史诗。回顾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过的光辉道路、创造的历史伟业,我们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史诗,等待修志人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去发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去书写,以方志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记录与传承,将过去告诉现在,让历史昭示未来。

  (作者系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党组书记、院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