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新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25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士人风骨何处寻
——读苏露锋《士人风骨》有感

  余孟孟

  中国古代长期都是“士农工商”组成的“四民社会”。士人居“四民”之首,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态、社会发展、民族性格、世俗风尚等都有引领和塑造的作用。因此,士人的成长、出路和命运,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唐浩明先生当初选择曾国藩、杨度和张之洞这三位晚清人物来创作历史小说,就是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士人的三种人生命运和生存状态。曾国藩是走“修齐治平”之路的成功典范;杨度是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失败代表;而张之洞,介于曾国藩与杨度之间,是兼具守正持重和趋时寻变的另一种类型。

  中国传统士人,不论属于哪种类型,也不论选择的是何种道路,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种气质。这种气质,孔子说:“志于道。”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到了魏晋时期,这种气质有了一个力与美兼具、理与诗兼容的名称,叫“风骨”。士人风骨,就是士人的魂魄,士人的骨气,士人的精神底色。那么,士人风骨何处寻?士人风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如何体现的?不同的士人面对不同的境遇是如何展现其风骨的?

  近期,苏露锋先生出版了一部历史文化随笔《士人风骨》(北岳文艺出版社)。这部书由80余篇文章组成,每篇文章有千余字,内容涉及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士人的生命故事。作者披览史料,抽剥细节,挖掘真相,点拨智慧,以现代立场对接历史境遇,以古人遭遇折射今人现状,以简短叙事谱写源远传统。他将古代士人的风骨拆解为骨气、担当、坚守、不屈、求真、超脱、淡泊等具体行为操守,并将其不显山、不露水地融化在每一个篇章当中,让读者在一篇一篇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领会士人的精神,感悟历史的启思。

  在《士人风骨》里,有宁拙毋巧、不慕荣华的傅山,有独立思考、勇于批评的李贽,有执着求真、秉笔直书的司马迁,有坚守正义、不惧生死的方孝孺,当然还有知名士人苏东坡、王国维、陈寅恪等人。在作者笔下,这些历史人物的出场,没有既定的顺序,也没有一定的规范,更没有所谓的类型划分,冷不丁一个人物就跳进你的眼里,非但不觉得突兀,反而觉得是意料之外的惊喜,有点像今人在手机平台上刷短视频,下一个新颖的内容永远在等着你。

  阅读《士人风骨》,会有一种明显的感受,那就是:零碎但不凌乱,简洁但不简单。书中所有文章的排列,表面上看没有一定章法,内在却有一条士人生存状态与精神追寻的主线,这条主线会让人看到历史的丰富性。比如,《弃儒与继儒》《钱谦益的隐痛》《袁宏道的解脱》《侠骨红颜的隔代知音》,这几篇文章是连在一起的,表面上看,各篇的主人公陈继儒、钱谦益、袁宏道、陈寅恪之间是没有一定关联的,但内在展现的,是他们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相似的生命选择。

  《士人风骨》中的文章,每一篇都很简洁,叙事、评论、抒情都有节有度,点到为止,却给读者的思考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值得反复回味。比如,《昙花一现的台阁体书家》一文中写明初台阁体著名书法家沈度。一个臣子的个人字体何以会升格为朝廷的“标准字体”?字体与个人升迁之间形成了怎样的关系?士人的出路与写字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联?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只是简要地点出来了,便可以引发读者更广阔、更深入的思考。

  《士人风骨》还有一个亮点值得称道,标题简短、新颖又富有韵味。比如《李贽的三把剃刀》《顾炎武的警告》《读书人的辫子》《“三字经”成就苏东坡》《红巾军有两套口号》《李斯的“老鼠哲学”》《卧榻之侧的“怪兽”》等等。这些标题中的“剃刀”“警告”“辫子”“老鼠”等成为每篇文章极好的切入口,也成为我们认识这些历史人物极好的“凭证”和“道具”。由此,也可看出作者在文字背后所下的阅读史料、研究历史和感悟人物的功夫。可以说,读者读到的是每一篇文章仅有的千把字,但作者背后过眼、过手、过脑的文字可能有几十个千把字。

  历史事实远比历史小说更精彩,历史真相也远比人们的想象更复杂。《士人风骨》作为一部以古代士人为中心的历史文化随笔集,它触及和呈现的不只是士人的风骨,还有与士人关系密切的政治的风云、官场的风波、权力的风险以及社会的风习。

  (作者系《新课程评论》杂志执行主编,副编审,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