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9月02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批学有所长、头脑灵活的“90后”加入种粮大军——
娄底新农人“玩”出新花样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俊 邹娜妮 通讯员 彭成

  网红直播诗意田园、老司机水田“飙车”、流转农田当“经理”……你能想象一拨“90后”回农村“折腾”、干农活的场面吗?

  娄底一批学有所长、头脑灵活的年轻人加入种粮大军,他们一改昔日农民形象,把农活“玩”出了新花样。

  稻花香里新风景

  8月30日,娄星区蛇形山镇姚桥村,稻田绿意盎然。

  一个甜美的声音,从稻田里传出。“直播间的家人们,我身后的晚稻,9月底就能收割了。”肖源把手机架在田埂上,镜头扫过稻穗的海洋,定格在张牙舞爪的小龙虾。这位年仅29岁的海归女硕士,耗时4年精心雕琢千亩诗意田园。

  “会种田的村姑美,乡村风景更美。”她用镜头记录农村新貌:美丽屋场如同公园,炒砂路通到田埂边,沟渠纵横、清泉汩汩。

  毕业于圣彼得堡大学的肖源决定回乡创业,流转1000余亩田地,挽起裤管下田种水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防虫害没做到位、极端天气应对不力,导致水稻减产甚至倒伏绝收,肖源连续“吃瘪”。

  到底怎样种田才赚钱?

  只有产量高一点、质量好一点、农资省一点、人工低一点,种粮才会有收益。在娄星区农业农村局举办的种植培训班上,肖源取经。

  “种田还真不能蛮干。”她从益阳请来农业专家郭新。实地调研后,郭新发现此地水质优良,适宜“稻虾”种养结合。

  水稻生长期,种虾入田吃杂草、害虫,减少农药用量。小龙虾在田里爬来爬去,松泥、通风,利于水稻高产。“这不,上半年小龙虾就入账40多万元。”肖源跟记者算账,今年水稻预计亩产800公斤,每公斤大米售价4至20元不等,预计销售额500万元以上。

  “90后”回乡种田,花样不少。

  在冷水江市三尖镇连岩村,新农人王印杰流转2000亩水田,热线电话响个不停。

  “9月要收割,请预定好人手和农机。”隔壁粘禾村种粮大户郭纯洁,今年种粮面积从270亩扩至580亩,找王印杰寻求“火力”支援。

  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的王印杰当起农业“经理”,牵头成立7家种粮合作社,采取订单种植的方式,引进“稻油”“稻稻油”轮作、稻鱼综合种养模式,提升稻田产值,还提供劳务派遣服务,附近种粮户常找他租人、租机器。

  农民也有“时尚范”

  过去,一户农民种田10亩,就会累得“直不起腰”;如今,有农机加持,种上千亩田也能“悠闲自在”。

  “手要摸,起落摸电机、舵机温度;眼要看,飞前飞后不能抖!”在双峰县恒茂种养专业合作社,28岁的彭攀峰,利用农闲时间向合作社社员讲解植保无人机的操作要领。

  一番调试后,“大家伙”登场——直径1米左右的植保无人机缓缓升起,在空中轻快起舞。人工喷洒化肥,一天最多10亩;一台无人机,一天搞定200亩。

  毕业于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的彭攀峰是位“老司机”,凭借对汽车的熟悉,轻松上手各种农机,除教父亲外,还在合作社培养了8名机手。

  “无人机、插秧机、收割机都能操作,一年仅工资就有8万元,比自己种田划算。”金蚌村村民刘永明把家里2亩地流转给彭攀峰,除了赚工资还能收地租。

  有了农机“好帮手”,彭攀峰流转4800亩水田,还带领合作社成员开展“代耕、代育秧、代栽插、代防治、代收割、代烘干”等方面的水稻机械化服务。

  开着飞机打化肥,玩着手机管田间,穿着皮鞋收稻谷……小农机的推广,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加入粮食生产队伍。“95后”苏凯退伍转业后,学习种粮与农机操作,承包水田从300亩扩大到750亩;李勇军参加农机培训,能熟练操作拖拉机、旋耕机、插秧机、收割机等农机设备,实现粮食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这些新农人,种田有“铁牛”,还有专家助力。今年以来,娄底农业农村部门成立120个专家技术指导组,开展技术培训13.2万人次;筹备耕播种和田间管理机具3.5万台件,组织农机具检修2万多台次,培训农机操作手2000多人。

  “姐妹花”种田成“团宠”

  8月30日清晨,在涟源市渡头塘镇,“90后”“姐妹花”黄平香、黄胜男来到基地,布置科普展板。

  返乡种田7年,两人成立种养合作社流转1800亩农田,成立农机合作社全程机械化代耕代种5200亩,去年产值超800万元。

  今年,闲不住的姐妹俩动作频频,带给人们全新的农事体验。

  “我们正在打造占地3000亩的综合性农事研学基地。”妹妹黄胜男介绍,基地集农业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可开展农业知识普及、农耕文化体验、生态环境保护等研学活动。

  “人们还可以在这里认领专属农田,周末参与农事体验,日常由我们管护。”姐姐黄平香指着一片农田笑着说,基地能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完整农事过程。

  基地能快速动工推进,得益于各职能部门的接力支持。

  综合性农事研学基地原为老茶厂,主人早已定居北京,无法联系。听闻此情况,渡头塘镇党委书记杨建明派人前往北京,多次对接寻人,快速解决用地问题。

  遇到种植难题,农技专家上门“一对一”指导;灌排设施老旧,水利部门组织力量疏通清淤;遇到资金短缺,相关银行畅通金融贷款绿色通道……谈起各级各部门帮扶,姐妹俩如同“团宠”,被大家“捧在手心里”。

  在娄底,新农人拥有“团宠”待遇。通过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优化农业发展条件、引导农业技术研发、落实农业奖补政策,娄底打出“藏粮于地”组合拳,粮食生产稳产扩面、提质增效。

  在大量农村劳动力去城市追逐梦想时,不少年轻人回到农村,用自己的方式描绘诗意田园。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