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向新而生 以质致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8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融通、共赢、争先——
解码湖南产业集群崛起密钥

    湖南创一工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风力叶片十分耀眼。方阳 摄

    中车株洲所全球首创、自主研制的新型城市轨道交通产品——智能轨道快运系统。目前已在马来西亚试跑。(中车株洲所供图)

    衡南县特变电工云集5G科技产业园GIS智能工厂,全自动龙门影像检测系统正在对产品部件进行检测。彭斌 摄    

    中联重科麓谷工业园,工人在生产线上安装设备。辜鹏博 摄    

    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升级项目现场俯瞰。彭展 摄

  谢卓芳 胡玉辉

  原材料加工、零部件组装、成品应用、废旧电池回收……长沙宁乡高新区,一块锂电池走过它的“前世今生”。工作人员笑称,在园区吆喝一声,就能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负责人聚集起来。大家坐下来碰一碰,问题总能解决。

  目前,长沙新型能源材料产业集群已涵盖电池电芯、储能系统、废旧电池循环全闭环产业链条,产业链完整度全国第一。

  集聚、高效、协同——作为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产业集群有着其他产业发展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指出,聚焦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

  从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到电力机车摇篮,一张张产业名片塑造“湖南制造”先锋品牌。湖南立足禀赋优势,深入实施“4+6”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性工程,一批极具湖南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群争相崛起,生动绘就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蓝图。

  截至目前,湖南已成功培育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8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7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7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聚链成群  “链”就现代产业强支撑

  岳麓山下,“天河”超级计算机昼夜运行,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超强算力支撑;从天边到身边,北斗导航时刻守护国防、经济安全;邵东打火机20年不涨价,全球每售10只打火机就有7只产自这里;有光的地方就有益阳铝电解电容器,一座“世界电容器之都”正冉冉升起……

  上能打造国之重器,下能赋能人民美好生活,湖南梯度培育世界级、国家级、省级区域级产业集群,产业串珠成链、聚链成群的全新发展模式,成为刻在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当中的深刻烙印。

  前不久,2024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放榜,中国上榜的13家企业中,长沙独占5席,分别是三一重工、中联重科、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星邦智能。

  在全国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榜单中,长沙工程机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4个集群榜上有名,数量居全国第三,中西部第一。

  湖南并不满足于此。2023年12月,我省发布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三年行动方案,推动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向世界级跃升。经过多年培育,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行业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连续14年保持全国第一,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形成涵盖芯片、整机、终端、软件、安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成长为业内规模最大、产品谱系最全、创新实力最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株洲造”中小航空发动机市场占有率达90%,轻型运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80%。

  与此同时,我省构建“国家级产业集群培育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先进钢铁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先进硬质材料、现代石化、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音视频装备、功率半导体、稀贵金属等一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后备军”在长沙、衡阳、株洲、湘潭、岳阳、郴州等地多点开花、拔节生长;邵东打火机、双峰农机等八大产业跻身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一批“专而精”的特色产业有力托举县域经济向上跃升。产业集群成为稳住湖南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盘活资源  汇聚合力攀登产业高峰

  6月18日,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财政厅、自然资源厅和商务厅联合发布《湖南省锂电池及先进储能材料产业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要求巩固提升全产业链优势,加快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及新一代储能材料技术布局。

  精准规划、顶格推进。近年来,全省上下凝聚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共识共为,汇聚政策、项目、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为全省产业集群做强做优乘势跃升提供有力支撑。

  当前,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风险隐患仍然较多。湖南设立11个产业链专班,由省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力求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新增长点。

  企业难处是什么?产业堵点在哪里?在一线园区、企业,总能见到链长们调研的身影,企业的“意见表”,就是链长们的“任务书”。

  今年来,湖南深入开展“链长到一线”等活动,扎实推进产业倍增计划。各条重点产业链上的省级链长每周不少于半天研究对口产业发展相关工作,重点工作月调度、季分析,梳理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将解决产业链问题落在实处。

  在政策支持方面,湖南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如湖南出台全国首部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湖南省先进制造业促进条例》,将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以法治手段为我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提供长远、坚实的制度支撑;率先建立省领导联系产业链群机制,高位推进产业集群建设,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实践创新方面,湖南率先开展省级产业集群竞赛、率先制定产业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管理办法、率先探索建立产业集群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一批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变革性实践在湖南落地开花。

  在各方要素资源的强力加持下,全省产业集群规模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全省已形成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3个万亿产业和16个千亿产业。

  优化生态  产业链上下游同频共振

  产业集群要想扎根壮大,必须构建互利共生、价值共创的生态系统。湖南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加强主配协同,推动产业链主体由松散到紧密。

  在雨花经开区,以长沙比亚迪为核心,一个集整车、三电核心技术和智能终端等完备产业链已然成形——零件供应商端有晓光汽车模具、先惠智能等企业,人才培养端有职教城和晓光工匠学院等教育培训基地,销售端有黄谷路汽车6S街区。长沙比亚迪汽车项目自2009年落户雨花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加快集聚,在湘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

  在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区,一批特高压输变电配套铜材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湘雁输变电产业服务中心负责人晏华衡介绍,铜杆是电缆生产所需要的重要原材料,目前当地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企业需要从外地购入,价格高、运费也贵。聚焦产业链断点、堵点,衡阳引进绿洲铜业等一批铜杆供应商,帮助企业就地配套,降低成本。

  目前,全省66个优势产业集群各有各的“朋友圈”,本地配套率持续提升。如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在方圆5公里内可解决80%以上配套产品和技术,长沙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配套率达90%,长沙是全国唯一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

  一条完备的产业链,往往链条长,涉及范围广,单打独斗难以成事。如何提升集群协同创新能力?

  以用为导向,湖南构建各类创新联盟,携手攻关技术难点。当前,湖南已形成区域、行业、企业等多层次、网格化创新平台体系,拥有1个国家级、10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4+6”产业集群建成省级及以上技术创新载体近900个,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突破1000家。

  产业集群的实力,既看龙头企业的实力,也离不开一大批“小巨人”企业的有力托举。数据显示,全省工业千亿、百亿企业分别达到4家、50家,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2家,上市及挂牌企业260家。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多数集群间建立了较稳定的配套协作供应链关系,大中小企业在创新链、数据链、价值链等方面形成融合发展态势。

  向新而生  迈向“卓越之路”

  在株洲联诚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台服役二十多年的老旧柴油机车等待“换芯”。在保持原车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该车的动力系统从内燃机驱动变成纯电驱动,老旧内燃机车焕发新生。

  据介绍,整车系统效率提升15%以上,每年可节约能耗成本超20万元,维修周期延长一倍以上,性能全方面超越原车。

  一个生动注脚,折射湖南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壮阔全景。近年来,我省加快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齐头并进,产业面貌一新。

  “湖南创造”动能澎湃——

  瞄准价值链中高端,湖南在全国率先出台“五首”创新产品应用支持政策,连续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100个产品创新强基”等项目,全力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大校、大院、大企业”协同创新,科技成果产业化按下“快进”键。上半年,湖南常态化开展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深入摸底全省企业技术需求,让高校创新成果和企业需求双向奔赴。据省工信厅初步估计,“双进双转”活动开展以来,我省高校已与95个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技术研发成功后有望新增产值数十亿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3%。目前全省有研发活动的规模工业企业占比达51.59%,排名全国第一。

  “湖南智造”引领产业转型升级——

  在中联重科数字化供应链平台,上游供应商库存量一目了然,调度供应资源、产能资源、物流与服务资源等,既方便又高效。目前,该平台已带动130余家上游供应商数字化转型,企业产品研发周期缩短20%以上,产品质量合格率提升5%以上。

  近年来,我省纵深推进“智赋万企”行动,让千行百业“数字化”武装,让万企千态“智能化”前行。

  上半年,全省新建设智能制造企业532家、智能制造产线(车间)843条(个)、智能工位5022个。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300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擦亮“湖南制造”绿色底色——

  走进湖南石化己内酰胺产业链搬迁与升级转型发展项目现场,厂区宽敞洁净,煤气化、己内酰胺、聚酰胺等58套工程装置串联一体,组成高度集约化的生产基地。

  “新项目用原来2/3的土地,1/2的排放,从年产30万吨己内酰胺的产能提升至60万吨,拉动下游产业链产值1000亿元。”湖南石化己内酰胺部副经理李先华介绍。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湖南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据了解,我省累计搬迁沿江化工企业56家,从根源上解决“化工围江”“化工围城”问题。2023年全省新增国家级绿色工厂77家,居全国第4、中部第1,绿色创建综合绩效水平居全国第6。全年规模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9.2%,超额完成3%的年度任务。

  今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立足实体经济根基,谋划一系列举措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我省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迎来新一轮政策机遇。

  省工信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卫安表示,全省工信系统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大标志性工程为统揽,按照科技项目化、项目成果化、成果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集群化、集群园区化、园区生态化思路,加快产业集群建设、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智赋万企”行动、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活动等变革性实践,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力求在“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