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湘江副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8月2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卖“骑士”们的“加速度”逆行
——评电影《逆行人生》

    电影《逆行人生》海报。

  程潇

  徐峥导演并主演的新作《逆行人生》8月9日登录院线,让紧密贴近群众生活的外卖员出现在大银幕,为2024年暑期档增添了一抹“亮黄”的温暖底色。

  《逆行人生》剧本改编自作家清明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中产阶级失业者高志垒为养家而送外卖,他从新手到熟练,历经挫折,研发程序,最终靠奋斗成为“单王”而“逆行”低谷的故事。电影穿插勾勒出外卖员群体的生存困境与职业画像,在给予底层劳动者人文关怀的同时,也以普遍的矛盾设置与在线的问题意识,完成了对外卖算法压榨、职业身份危机以及平台极端苛求等非理性现状的现实批判。

  《逆行人生》中的“逆行”是整部电影的关键“题眼”。表层而言,“逆行”在《汉语词典》中的原意就是“朝着与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行进”。物理意义上,是外卖员为了准时送达外卖而被迫逆行,冒着生命安全违反交通规则,大黑常年保持“单王”是因他熟络了近路与小道,老抠与高志垒因逆行或闯红灯被撞倒受伤。镜头设计的倾斜构图与升格录制以及快速摇甩的运镜方法,突出外卖骑行的危险,都在视觉层面为“逆行”营造了紧张感。

  电影的文化深义上,“逆行”首先体现在高志垒的中年危机与人生抉择上。高志垒原本稳定的小康生活,因公司裁员失业、父亲中风病重、女儿升学费用、房贷债务压力而跌入谷底。他痛定思痛,割弃了中产阶级的职业自矜,选择加入“外卖大军”。这种“逆行”要一定勇气。“逆行”是中年男性非主流的去中心与再出发,高志垒“逆行”归来,重新定义“家”的价值标准,在看似脱轨的职业选择里,找寻到人生的另一种可能。

  “逆行”还是一种“背道而驰”的英雄之举。“逆行者”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消防、治安、抗灾等场景中频频出现,电影中的“逆行”是一种大义凛然的凡人善举,是高志垒为救被撞的老抠订单超时,是老抠为救白血病的女儿省吃俭用,是大黑帮助截肢的队友拼死还债。不免联想到《我不是药神》中徐峥饰演的程勇,为病人“逆行”,以及众多温暖现实主义影片中的平凡善举,形成了一种商业电影“逆行”的劝善鼓舞。

  “逆行”也能生发出一种“加速度”时代下的“骑士”精神。贾冰饰演的外卖站长在晨会时,对高志垒说“我们这没有其他歧视,只有外卖骑士”。“骑士”之称对于外卖员而言,不仅是一种职业的象征——骑行电动车穿梭城市,也是一种精神气质的凝聚。传统的“骑士精神”最初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阶层的人格信条,将其放置在当下社会,外卖骑士们在跑单送货中也形成了其独特的群体特质。《逆行人生》以点带面,以高志垒为核心,塑造出老抠、大黑、杨大山、仇晓敏等个性鲜明的外卖员,他们互相扶持又内卷竞争,在算法的困囿中拼命挣扎,尽管饱受摧折与冷眼,依旧热爱生活,焕发斗志。

  大数据时代,外卖平台的算法压榨骑手送单时间,以绩效的惩罚鞭策他们不断“加速度”,在后现代主义的城市“加速度”进程中,快节奏的生产生活需要劳动者不断“逆行”。《逆行人生》从外卖员拓宽到当下的社会模式思考上,以高志垒卖房的不圆满现实结局,为“加速度”带来的弊端敲响警钟,也呼吁观众关注外卖群体,多换位思考,达成理解。

  总之,《逆行人生》尽管在上映前一度面临舆论风波,但它所承担的文化责任与社会命题,以及对边缘群体的关注视角,值得现实主义剧情片汲取经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