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湘江副刊·潮头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8月19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摞发黄的稿子

  廖和平

  有一些人,从未谋面,却念念难忘;有份报纸,方寸天地,却温热世界;有一摞稿子,已经发黄,却越发芳香……

  那是1993年3月,我写了一篇《首先要“自扫门前雪”》的文章,寄到《湖南日报》。这是我第一次写言论稿,写的是一篇学生味很浓的论说文。没过多久,却收到了理论部编辑的回信:“思路可以,但要修改一下,写成随笔杂文,述举点例子,不作说论文来写。请改写好后满意了,再寄来。”信中还建议我将题目改为《“各人自扫门前雪 ”》。

  文章要完全推倒重来,而当时的我并不熟悉杂文的写作,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有编辑的肯定、期待和指导,我便研学和借鉴一些杂文经典名篇,重新构思和组织文章。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写出了第二稿,又寄给编辑。

  稿子寄出不久,又收到编辑的回信:“大作我作前后改了,中间一下子改不出来,望你再改一下,并将文字写好一些,写工整一些,写为千字杂文,再寄我,如何?”再翻开稿子一看,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颇有点“全国江山一片红”的味道。有一段修改稍少,但“这里你自己改了”的几个字标注,很醒目,也很亲切。从材料甄选到写作手法,从段落结构到用词用典,甚至连个别标点符号的用法,编辑无一不作了详细的批改和指导。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阅读这些修改意见时,我眼眶里溢出了感动的泪水。

  那时的我才开始写作,这方面的领悟能力有限,每次修改总是达不到编辑的要求。可是,编辑每收到我的修改稿之后,总是耐心指导我进行反复修改,没有一点责难,没有一点居高临下的味道,字里行间是满满的商量、尊重、欣赏和激励。那时电子邮箱还没有普及,编辑与我的沟通完全得通过邮局信件的往来,既耗时、麻烦,又不得劲。可是,编辑一点也不厌烦。就这样他寄来我寄去,先后给我寄了7次修改意见。经过7轮修改,1993年12月2日,我这篇杂文处女作终于在《湖南日报》上见报了。

  也许你不一定相信,会有一个编辑愿意花10个月的时间指导一个素不相识的作者修改一篇小文章;也许你不一定相信,这些被编辑修改过的稿子,历经30多年,已经发黄,现在还被我珍藏在书桌的抽屉里;也许你不一定相信,这一次“临床”式的写作修改指导,让我学会了写杂文,后来还被省杂文学会吸收为会员。但是,请你一定相信,这种编辑热心扶助作者快速成长的故事,在《湖南日报》完全是平常事;请你一定相信,《湖南日报》不仅有真理的光芒照耀你,还有人性的光辉温暖你。

  (作者系湖南省杂文学会会员、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