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湘江副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7月12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跳出“我”和“你”的生活
去黎朗的“第三时间”

    黎朗

    《彝人 No.29》118cm×112cm

  刘瀚潞

  小时候上学,语文书上有篇林清玄的散文《和时间赛跑》,文中有诸多关于时间的思考与描述,“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那大概是我关于“时间”的启蒙。那之后,我在“和时间较真”以及“世上真有人跟时间较真吗”的拉锯战中渐渐长大,也在生活的日常琐事奔波中逐渐丧失了对时间的敏锐感知能力。

  当下,“黎朗:第三时间”摄影展正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展出,黎朗的《彝人》《30219天》《1974 1974》《某年某月某日》《四人冲》《杨箕村》等6个系列作品亮相。通过一组组黑白摄影作品,我在短暂的观展时间里重获了对时间的察觉力,认识了这位与时间较真的艺术家——黎朗。

  摄影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它定格时间,将瞬间凝结成永恒。黎朗则喜欢用摄影来呈现和现实错综复杂的关系,探索历史、记忆和社会。在他的艺术经历与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与“时间”交集的线索。策展人王璜生将黎朗的摄影艺术称为“第三时间”。

  展览呈现的第一组作品《彝人》,是黎朗耗时近十年深入四川凉山彝区拍摄的作品。黎朗作为一个“误入”的他者,用摄影记录下近十年里这个古老的族群与现代文明间的纠缠。组照的第一张,是灰沉的浓雾中,一个孤独、渺小的深色背影,裹着一身长长的察尔瓦(彝族服饰,形似斗篷),向着远方走去。彝人以如此遥远而安静的形象与观者会面。而后,我们在照片中看见彝族男孩背着一只苍鹰、崎岖山路上迎面而来的罩着斗篷的男孩、一场热闹的彝族集市……最后的一张照片里,人群中的一位彝族女孩看着相机微笑,眼神清澈明亮。在系列照片中,摄影师黎朗将自己置入拍摄环境和族群中,穿梭在十年的时间里,走近、观察、陪伴着彝人,体会他们纯净而简单的游牧式生活,观察他们的与众不同的着装和习俗,一同应对环境与生活的变迁。

  或许是发现在这样的记录中,离想触碰的“人”的本质仍然还有距离,于是在较早的作品《彝人》之后,黎朗把相机对准自己和亲人的生活。《30219天》(2010-2014年)中,黎朗用图像记录了他的父亲相关的肖像、身体、物件、物象等,试图凝固“父亲”生命的30219天。在系列图像中,我们看到了不到二十岁的青涩模样的“父亲”:“父亲”常用的一条领带,“父亲”剪掉的一团花白的头发,“父亲”叠放得整整齐齐的一堆钞票,“父亲”在纸上留下的最后问题:“你走了哪时候再来?”,“父亲”最后的肖像……在“父亲”离开的那天,黎朗拍摄下了那天的天空。在打印出来的寻常的天与云团上,他用铅笔认真而笨拙地写下了30219个日期,从1927.12.03直到2010.08.27。黎朗说,这个书写是“夜以继日的”,也是“缓慢”的。最终,他以消耗的时间,构筑起“父亲”生命的30219个日期,完成了对“父亲”生活过的时间和空间的想象和追忆。

  在《1974 1974》《某年某月某日》《四人冲》《杨箕村》等系列作品中,黎朗亦呈现了他对时间的思考。《1974 1974》用收集到的那个年代的照片以及物件,虚构了一个“真实”的视觉认知的“1974年”。《某年某月某日》记录的是黎朗在一趟往返4600公里火车旅行中,以统计学采访方式所拍摄的列车窗外的风景。时间像火车一样轰隆隆地快速飞驰、一闪而过,在这趟旅行中,黎朗变成车厢外时间和空间的“他者”。在影像呈现上,展览特别用五张投影幕布模拟火车车厢,黎朗拍摄的“窗外”依次在五张投影幕布一闪而过,观者也跟随进入那个“第三时间”。

  展览的最后,朝向谢馆的一堵安静的建筑墙面的玻璃窗上,贴着一行文字,“千万不要觉得现实/像窗外的风景一样宁静无声/其实我们只是听不到/外面的声音而已”。历史、记忆和社会的交错,人们与“时间”“空间”的交集,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可能当人们从“我”和“你”的生活中跳出,才能进入“第三时间”,去听到更多的声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