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理论·新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挫折观及其现代意义

  陈健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要培育学生“不懈奋斗、荣辱不惊、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挫折教育向来被看作能推动人成长的积极力量。人不可能不遇到挫折,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在挫折中修炼品性、砥砺担当、增长才干,为将来更大作为做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挫折观,对于提高当代青年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启示意义。

  人生之路挫折在所难免。人们常祈愿人生能一帆风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遭遇各种挫折。正如辛弃疾所言“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人们可能会因为想要突破当前的困境或提升个人能力和品质,主动挑战可能会遭受挫折的任务。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们也可能因为社会发展迅速而个人没有跟上节奏而被动遭受挫折。孟子曾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尽管这些先贤既有抱负也有才能,但早年也都是身处困境,遭遇了多种挫折。儒家提倡“积极入世”,人应承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个体要承担这些责任就难免要遭遇各种挫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强调的一样:“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认识到人生之路挫折在所难免,更能理解生命的意义,也更能以无私无畏的勇气担当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历经挫折不改其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历史上,“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论述的这些史实都说明,个体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如果能不改其志,往往能够成就伟业。事实上,司马迁在著述《史记》期间也经历诸多磨难,但始终不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决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直是中华民族以积极行动应对挫折的精神。当代青年人面对挫折与时代的挑战既要不忧不惧,更要积极思考产生困境的各种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最终通过自己的行动走出困境,“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勇毅果敢既是认知与态度,更是行动。

  挫折能够成就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认为,艰难困苦是人成长必须经历的。个人要接纳挫折,因为挫折能锻炼个体的心性,提高其能力。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程朱理学在谈及成圣过程中的挫折和困境时,提出个人要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也可以学习程颐的“学者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王阳明说,人间之道,犹如淤泥之中孕育莲花。世间的苦难,正是砥砺我们成长的磨刀石。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在梁家河大队插队岁月时说:“我对自己的首要要求就是‘自找苦吃’。”青年人“自找苦吃”指的是主动承担个人和社会责任,不惧怕可能面对的挫折并能积极从挫折中学习。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考研三次,读博七年,终在2024年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正如,磨刀石之于刀越磨越锋利,挫折之于人,愈挫愈勇、愈挫愈强。

  “凡是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当下,青年人在求学、就业等方面面临着不小的压力,不少青年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挫折感。必须正确对待挫折,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挫折观中汲取营养、锤炼自我,勇敢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挫折、以平和的心态接纳挫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和持续努力克服奋斗路上的挫折,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系湖南工学院学生工作部副教授,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青年骨干。本文系2022年湖南省社科基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传统儒家压力应对观的心理功能及其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22B20)阶段性成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