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通讯员 郭慧鹏 孙少波
这是一场“新农人”与“老农技”的双向奔赴。
“要不是老罗,我坚持不到今天。”7月3日,连绵的阴雨天气结束,邵阳县种粮大户赵延华站在地头,看着眼前绿油油的稻田感慨道。
2008年,在外经商多年的赵延华,为方便照顾患病的母亲,返回家乡邵阳县就近创业。
“创业之路走得并不顺利。”赵延华介绍,2008年至2010年,自己流转了几十亩耕地种植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然而由于对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增产关键技术措施应用不到位、产品缺乏精深加工等原因,销路不畅,“几年下来,投入的十几万元成本所剩无几。”
2010年底,在一次县农业技术培训班上,赵延华结识了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罗新民。此后,赵延华经常向罗新民请教农业生产知识。
“发展思路要调整。”罗新民详细了解了赵延华的经营情况后,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建议,由种植旱地作物为主改为发展双季稻和高档优质稻,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在此基础上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精深加工。
在罗新民的帮助下,赵延华的创业之路慢慢走上了正轨。2015年,赵延华成立邵阳县子龙农机专业合作社。
此后,两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他不仅带着我到处考察学习,还帮我联系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指导我开展水稻育秧营养土研究。”赵延华说,在罗新民和其他专家教授的指导帮助下,自己开发出了一种育秧营养土配方,并获得国家专利。
2017年,退休后的罗新民继续发挥余热,联合县农业农村局一批退休老专家,为赵延华等青年农民开展技术培训。
在罗新民等退休老专家的指导帮扶下,赵延华从一个小规模经营户,发展成邵阳县最大的现代化经营的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2018年,赵延华被评为湖南省大规模种粮大户,子龙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成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这是邵阳发挥“五老”余热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邵阳市充分把握新形势下“三扶两创”活动新要求,以各级离退休干部党组织、老科协和关工委为主导,鼓励动员“五老”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科技志愿服务,指导帮助青年农民创新创业。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织3000余名退休农业科技工作者,深入青年农民创业基地结对传授相关技术,无偿帮助全市4000余名青年农民创建各类科技示范基地38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