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内的急救教育培训基地开办培训班,55名教职员工通过培训,拿到了红十字救护员证。
“在校内新建面向社会的综合性急救教育培训基地,是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做强临床医学专业群的一个缩影。”临床医学院院长阳泽华介绍。
近年来,通过对接本科医学院校,做强“专升本”,打通学生上升通道,同时紧贴基层医卫人才需求,培育“新乡医”,益阳医专临床医学专业群实现了“往上伸展、往下扎根”式的良性发展。
聚焦专本贯通,打通上升通道
“专升本”是专科学生优质就业的重要渠道。“医学专业,更需打通这条上升通道。”阳泽华说,“我们在这方面下了一番苦功夫,包括潜心研究一些本科院校教学规律、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等。”
这种努力显然是成功的。2021年至2023年,临床医学院“专升本”分别达174人、141人、183人。其中,考取湘南学院的占到该校总录取人数一半以上,与其他8所同类专科学校的录取总人数相当。近年来,临床医学专业“专升本”学生高达近三成,“专升本”持续十年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
为了“指标上升”,学校投入也在持续加大——实训楼内,一个投入400万元的OSCE考站正在建设中。这一考站完全对标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需要。阳泽华介绍,仅近三年,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群的硬件投入就超过了2000万元。
软件的建设力度也很大。目前,学校牵头建设的省级资源库——临床医学教学资源库,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教学资源库课程总数达33个,资源存储量471GB,用户总数达111924人,总访问量已达5.32亿人次。其中,《系统解剖学》等6门课程成为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聚焦医教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如何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益阳医专在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探索并深化“1+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走出了医教协同培养“新乡医”的新路子。
2018年起,学校在临床医学专业开始试点,将传统的医学专科教育两年在校、一年实习的“2+1”模式,改为“1+1+1”新模式,即让学生在校学习公共和专业基础课一年后,立即进入教学医院学习专业课程一年,然后再临床实习一年。这一模式突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理论知识,提升临床技能。
学校指导各教学医院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开展教室、宿舍和实训室建设,选强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加强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承担教学任务的医院加强理论学习和教学培训,“变身”老师的医生得到同步提升。
教学医院坚持小组实践课堂教学,将临床真实情境融入人才培养每一环节。学生半天学习理论知识,半天深入临床一线与患者面对面。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角色的轮转中,真正体会到医学的魅力和责任。床边教学不仅能够直观地了解疾病的表现和治疗方法,更能够在实践中学会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做到了学以致用。
学校不断强化临教互动,每年都召开“1+1+1”人才培养教学研讨会,与各教学医院围绕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持续优化,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送教上门,解疑释惑。这种良性互动循环极大地提升了教学质量,近三年,培养了县域紧缺高素质医卫技能人才3974人。
聚焦基层需求,优化社会服务
打开大门办学,是益阳医专的一贯态度。临床医学专业群坚定践行这一理念,全面加大了社会服务力度。
2009年起,学校就开始承担乡村医生培养任务,2012年被定为湖南省乡村医生本土化培养单位。2018年起承担省卫健委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本土化人才培养项目,连续三年获评全省乡村医生本土化培训先进单位。
急救教育则是另一个服务亮点。2020年,学校成立“健康中国·益阳”健康知识普及推广中心和应急救护技能认证培训中心,联合2所附属医院和12所教学医院积极开展急救教育宣传和培训,2022年考证培训2272人;2023年考证培训7347人,普及培训3341人。2022年,学校获评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和全国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学校后,专门建设了面积1100平方米、投入超400万元的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急救培训和宣传。基地可同时培训学员120人,投入使用3个多月来,已吸引广东、澳门、湖北等多地急救教育同行前来参观学习。 (莫 蓉 雷鸿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