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副刊·湘韵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风宋韵苦竹寨

    苦竹寨的晨曦。通讯员 摄

  甄钰源

  中国,湖南,桑植,苦竹寨深藏于此。

  这个古老的土家寨子经历了两千年的沧桑风雨,像一块时间的琥珀,将唐风宋韵封存在苦竹河畔,和码头上的石阶一起见证时光。

  “苦竹寨”是土家语,意为两面都是高山的河边村寨。寨子始建于唐宋,后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成为桑植和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往来的客商、外出赶考的士子要从这里经过,木材和桐油等土特产要从这里运出去,外面的棉花布匹、食盐等物资要从这里运进来。至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发展成了桑植县最繁荣的水埠码头。不管是船佬、商贩还是放排的排客,但凡顺利渡过了苦竹河上游的爆漤滩后,便都会在苦竹寨停留两三日,享受劫后余生的小确幸。

  寨子里什么都有。他们用大块的腊肉和一碗碗辣喉的苞谷烧安抚受惊后的心脏,然后在一曲曲婉转的阳戏调子里回到故乡;他们在赌场的烟雾里吆五喝六迷失自我,又在青楼的软语馨香中忘了来时之路。他们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地渡过下一个鬼门关,也不知道这一去还能不能吃上今年的年夜饭……苦竹寨就像一位通灵的巫师,她随意画下的符咒,便可治疗他们旅途中的凶险和各种焦虑。

  当时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爆漤滩最凶险,茅岩就是生死关,十船过滩九船翻,十排漂滩九排乱,排客船佬要过滩,先到苦竹玩三天,掏尽荷包先做仙,茅岩做鬼才不冤。

  在时间的洪流里,有些东西被湮没了,被摧毁了,而有些东西却被保留了下来,比如苦竹寨。

  这里的码头不再千帆林立,寨子里也不再人声鼎沸,但高高的风火墙、低矮的吊脚楼、古老的戏台、包了浆的石板路、连同苦竹河清亮的波光,仍在阳光下闪耀。从桑植去石门、澧县、津市等地再也不用坐半个月的船了,乘汽车,最多不过两三个小时就到了。而坐高铁就更快了,大概只要40分钟。桑植高铁站离苦竹寨就更近了,车程约莫15分钟。从这里出发,可以抵达任何你想要到达的地方。

  当暮色渐渐地浸暗狭窄却空荡的巷子,寨子里的盏盏红灯便亮了起来。循着这温暖的灯光,我的心绪穿越了时空,仿佛看到在那依然盛满唐朝气息的石板路上,年轻的贺龙率领着红二、六军团的战士们正连夜赶往桃子溪。一户人家的婆婆被脚步声惊醒,从窗户里悄悄往外一看,见是一队队的红军正在摸黑赶路,便赶紧把媳妇喊起来将灯点亮挂在门口为战士们照亮行军路。寨子里的其他老百姓们也纷纷效仿。桑植民歌《门口挂盏灯》就这样诞生了。“睡到了半夜过,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这些通俗易懂的歌词也非常贴近生活,不但体现了军与民的鱼水深情,也凸显出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坚实基础。直到现在,苦竹寨仍然保留着晚上在门口亮灯的习惯,而《门口挂盏灯》这首歌曲,更是被广为传唱。

  当黎明的薄雾弥漫在河面上,寨子里的炊烟便如一层淡淡的轻纱将万物温柔地唤醒。满山的柑橘、苞谷、黄豆上的露珠便会朝着河边那座古寨的黑瓦屋顶流泻成绿色的泉溪。石墙上那些久经历史风雨的卵石已被现代的萋萋芳草所覆盖,散发着植物的香气。陈旧的门板上那些胡乱的划痕则像某位巫师雕刻的符咒,闪耀着星辰一样的光芒,连同门槛上的缺口一起在寨子里扎下了深根。寨子是古老的,地里的柑橘、苞谷、黄豆却是新鲜的,蓬勃的。风会摇它们的叶子,雨会让它们结出果子。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