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佳俊
海南陵水黎安半岛,一座现代化教育园区嵌入山、海、湖、河、林、湾、岛之间,浑然天成。这里,是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
拿出最佳的地块、最好的资源办教育。作为推动“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的重要平台,试验区以教育对外开放为核心使命。
4月6日至8日,湖南省党政代表团赴海南学习考察,其中一站便是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黎安的探索实践,对湖南教育创新有哪些启示?
引进:“学在海南=留学国外”
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由教育部和海南省共建,于2020年6月挂牌设立,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13个重点园区之一。目前,已签约引进包括中国传媒大学、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22所中外高校,中国学生不用出国门,就可以享受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资源。
试验区内的中国传媒大学考文垂学院,围绕“智能媒体+技术”和“智能媒体+艺术”开展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学生完成中英双方联合制定的培养方案,即可获得中英双学位,相当于‘学在海南=留学国外’。”该学院党政综合事务中心教师李璇告诉记者。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是中国境内的第一所境外高校独立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学校引入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实践嵌入式”教育模式,采用英语教学,实现了“在地国际化”教育。
“试验区以‘一流高校、一流学科’为标准,引进全球知名院校。”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袁松阳介绍,学生在这里既能够享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又可以感受不同国家、不同学校的文化氛围。
创新:“大共享+小学院”
4月8日下午4时,试验区体育馆内,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拉开帷幕,来自北京体育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不同高校的学生同堂上课。
“这是我们创新的一种办学模式,叫做‘大共享+小学院’模式。”袁松阳介绍,入驻各高校可以共享使用体育场馆、图书馆、公共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公共设施,根据学科特色需要使用专享小学院。
试验区以内设的国际联合学院为载体,打造国际通识课程、国际创新实践教学、国际大师班等“大共享”软件平台,构建起中外互鉴、文理互通、学科互融、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管理共商的“五互一共”创新办学模式,促进高校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共享教育资源、共建教育体系、共治教育园区,更有利于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
“大共享”并不是简单的一个物理上的叠加。与传统大学城相比,“大共享+小学院”的办学模式,不同高校学生可自由交流,帮助大家开阔视野,更加适合未来交叉学科发展趋势。“除了本校的专业课程之外,我们还可选修其他高校课程,非常棒。”中央民族大学数据科学技术与大数据专业大一学生李东晓说,入学才半年多,已深切感受到“大共享+小学院”创新办学模式的魅力。
融合:“教科产城”一体化发展
从空中俯瞰,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的布局宛如一个“人”字。
根据整体规划,试验区实行教育、科技、产业、城市融合发展,“一撇”部分主要承载国际教育功能,“一捺”部分则依托高校人才智力优势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面向未来,试验区“教科产城”融合的美好蓝图如何变成生动现实?
记者了解到,试验区对标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教育的新要求,紧扣国家战略和海南四大主导产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体系,突出国际化和开放型特色,打造“1+3+N”学科专业核心竞争力——
“1”指基础学科群,包括数理化、文史哲等理科学科和人文基础学科;
“3”指三个应用学科群,包括文化旅游学科群、信息产业发展高新技术学科群、生态环境学科群;
“N”是根据海南自贸港建设实际,逐步发展其他特色学科,如数字传媒、数字设计、金融科技等。
试验区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邹文涛介绍,目前,在实现开园办学的基础上,试验区正在同步谋划和推进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事项。
浪奔潮涌,这座位于中国南海之滨的教育开放之城正在蓬勃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