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
我的孩子参加工作后越来越不愿意回家,即使回家过年,也不走亲戚,家族聚会也不参加,亲戚们说她这是要“断亲”,搞得我在亲戚面前抬不起头。问她为什么不走动亲戚,她就说累,不想浪费时间,但是她跟同学、同事交往又很密切,是真累吗?她这是真的要断绝与大家庭的联系吗?
一家长
家长:
目前,关于“断亲”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一种现象,年轻人逐渐淡化了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与家庭与亲戚疏远;有的说是一种选择,年轻人为了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而选择与亲人断绝联系;还有的人说断亲是一种心理疗法,断绝与原生家庭的联系,解决与原生家庭相关的问题。其实,不用给自己的孩子贴上“断亲”的标签,因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就是“标签效应”,何况这个标签的定义还没有定论。
孩子与亲戚疏远,父母担心亲情淡漠,觉得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培养了一个不懂礼貌、不认亲缘的孩子,因此忧心忡忡。其实年轻人与亲戚疏远与社会变革有很大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中,个人需要依靠家族来谋取机会、资源,并从亲缘关系中获得庇护和安全感,所以亲缘关系紧密;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经济的独立,年轻人的社会关系变得多元化,亲缘关系被同学、同事、网友、兴趣搭子等冲淡。所以我们不要用道德标准评价所谓的“断亲”行为。
“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其实是一个人“自我分化”的结果。比如说,您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在“关注、照料、融合”大家庭的亲密空间里体验到了安全、关心、爱护,长大成人参加工作后,慢慢疏远,降低与大家庭的联结度,开始学习独立地建立人际网络、做出决定和判断、面对人生挑战,在自由、自主中体验到“界限、尊重与信任”的“独立空间”,从大家庭里分化成“独立的自己”。自我分化良好的人,在与人相处时能够保持一个清晰的自我,保持灵活的距离,维持独立自主,反之则依赖他人,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缺乏理性的判断。所以,我们不必太担忧孩子疏远了亲戚,这或许就是她成长过程中的“断舍离”。
孩子不愿意与亲戚走动,其实是与亲戚划分了人际边界,是面对亲戚缺乏边界感而做的选择。亲戚们希望后辈也能如他们一样联系密切、相互照应。长辈们习惯把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事,年轻人却认为那是过分干涉;长辈们希望年轻人汲取自己的经验,年轻人可能认为是强加意志;长辈们习惯将未了的心愿寄托给后代,年轻人可能认为是关系绑架;亲戚们的攀比、说教、控制,年轻人觉得是满满的负面体验。亲缘关系无法选择,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舍弃,为了让自己更舒适,他们选择疏远、躲避。所以,我们要尽量尊重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尊重他们的隐私,不要过度唠叨,让他们卸下盔甲轻松自在。
我们鼓励孩子走出小家,拓展人际的同时,长辈也需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年轻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相处时注意边界感。即使今天亲缘关系已经不再如传统那般紧密,但是,人的本体的情感需求,仍会要求亲缘关系网的存在。随着年轻人的年龄增长,成家立业和持续社会化,也会形成自己的核心家庭,构建新的亲缘关系,他们会将自己重新嵌入亲缘关系网,像父辈一样走起亲戚。
湖南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团队 龚勋(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