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为薇 刘家璇
3月18日,省高院与省住建厅签署信息资源共享合作协议。
协议明确,办案法官线上提交相关材料,材料经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审核,即可冻结被执行人住房公积金账户,满足相应条件时,可将被执行人账户资金划扣给胜诉方。
这是法院和政府部门联手破解“执行难”推出的硬招之一。近年来,湖南府院联动机制走深走实,让群众获益,助企业新生。
刚柔并济助力执行
虽说经调查确认被执行人没有可供执行或不足清偿的财产后,法院可在保障其基本生活及居住条件下,裁定扣划其住房公积金。可此前的执行之路,并没有想象中的畅通。
2021年,省高院与省住建厅联合发文推动构建公积金执行联动机制,“法院+住房公积金中心”执行联动在湖南各市州推进开来。
3月18日签约后,双方执行联动将更高效——
以前需要法官带着材料上门“面对面”查询被执行人住房公积金账户,现在完全实现“键对键”线上协同;
协同的内容不仅包含账户查询,而且还涵盖账户冻结、解冻、划扣。
这意味着法官办案将更高效,胜诉方能更快拿到执行款。
目前,省高院分别与省公安厅、省司法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建厅等多家单位,在车辆查扣、服刑地查询、不动产查控、公积金协执等方面开展联动协助,全面推进查、扣、冻一体化建设,有效提升执行质效。
如果说法院与政府相关部门的联动执行很“刚”,接下来的场景则体现了湖南府院联动机制“柔”的一面。
3月19日,徐刚(化名)创办的岳阳市某机床厂内,生产线“火力全开”。聊起从被执行人到“重生”老板的经历,他直言“坐了一把‘过山车’后平稳落地”。
2023年9月,因厂方未按生效判决支付拖欠的100余万元工资,70名员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然而,该厂早已无力清偿员工工资,如果强制执行,厂子的命运很可能是破产。
岳阳市云溪区人民法院将对设备的“死查封”变更为“活查封”,让工厂复产。同时,法院与政府招商引资部门对接,为工厂“找销路”,从根本上解决了工厂的资金问题。
联合问诊盘活企业
3月下旬,记者走进一度停工的株洲华晨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华晨”)金水湾楼盘,一幢幢新居掩映在绿意中。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华晨破产重整案作为唯一一个“助力保交楼稳民生”典型案例,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
华晨“保交楼”背后,是株洲市委、市政府与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携手助企重生的一场“硬仗”。
华晨破产重整案法官、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破产审判庭庭长易文胜介绍,2020年,华晨爆发系统性债务危机,11个在建项目停工,大量购房者和建筑商上访。
当资金问题成为华晨重整路上的“拦路虎”,株洲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寻求党委、政府支持,联合住建、金融等部门推动成立处置专班“问诊把脉”——
制定“债权人自救激励方案”,联动住建部门解控释放预售监管资金、项目资本金等1亿余元,多方推进复工复产;
联动教育部门为未交房业主的子女提供入学保障;
联动产权登记部门,解决业主办证等问题。
一套“组合拳”下来,不仅平复了业主情绪,而且提升了债权人信心。
至此,府院联动的脚步并未停歇。主管副市长数次前往北京与投资方洽谈,易文胜带领破产管理人驻守北京近3个月,协调各方采用“挂旧账、付新账、算总账”模式,成功引入12亿元共益债融资。
2023年底,华晨顺利交付4个楼盘。
在府院联动机制的助力下,更多落地湖南的企业感受到了这样的“春天”。
省高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尹小立介绍,2023年,全省法院共审结破产案件841件,清理债务632亿元,通过破产审判促进792家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市场,49家企业由此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