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伟锋 曹娴 谢卓芳
工业之于经济,是稳大盘的“压舱石”;制造业之于工业,是拼实力的“定盘星”。
从最长臂架混凝土泵车到最大直径盾构机,从高速动车组到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业大省”湖南创造了一项项“中国第一”“世界第一”,一张张产业名片光彩夺目;
天河超算、北斗导航、全球最大吨位起重机、“海牛”深海钻机……一批代表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强度、中国深度的大国重器,展示湖南先进制造业的风采。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擘画“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勉励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湖南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紧盯先进制造业这个主攻方向,着力构建富有湖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爬坡过坎、由大变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工业制造业为支撑,湖南奋力攀登先进制造业高地的步履从容而铿锵。
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
——培育驱动生产力跃升的强大引擎
一双“绿色跑鞋”,成为高端、先进的最好注脚。
在墨西哥第三大城市蒙特雷,穿着“绿色跑鞋”的轻轨列车,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两年多来,这列轻轨轻轻松松跑了700多万公里,累计载客超1亿人次。
“绿色跑鞋”学名叫作弹性车轮,是一种在轮箍和轮芯之间镶嵌橡胶的车轮,其核心技术一度由国外供应商掌握,成本、交货周期、售后、检修都不可控。
2019年底,当中国中车集团接到轻轨列车订单时,如何用国产弹性车轮替代进口的同类产品,成为能否按期交付的关键。
在中车株机技术支持下,同处产业链上的株洲九方装备历经技术攻关,研发了一套低噪弹性车轮的试验测试方法及新设备,建设完成我国首台(套)自主化设计生产的滚动疲劳试验台。得益于关键设备的国产化替代,中车提前两个月交付首批蒙特雷轻轨列车。
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中车株机掌握车辆系统集成、交流传动、重载运输、磁浮技术、车辆储能、铰接轻轨车辆、高速受电弓、超级电容等关键核心技术。而深植创新基因的株洲3家轨道交通主机公司,串起长株潭地区上千家装备企业融通发展,产业聚集度全球第一,一批核心技术独步全球。
今天的创新,就是为明天奠基。
2023年10月,湖南在深入考量的基础上,出台《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着力锻造产业核心竞争力。
这份湖南产业发展顶层设计,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4×4”为主攻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构建富有湖南优势和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东风催放花千树,万紫嫣红次第开。
早春时节,岳阳市云溪区,湖南石化100万吨/年乙烯炼化一体化及炼油配套改造项目现场施工火热。作为湖南迄今为止单体投资最大、总投资达357亿元的产业项目,这个项目自开工以来就保持“快进”状态。
“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正在加速推进,建成后将成为湖南现代石化产业的强劲引擎。”湖南石化执行董事、党委书记王妙云介绍,项目建成后所生产的乙烯可全部就地转化,形成更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产品,进而延长产业链,推动形成“油头、化身、新材料尾”的现代石化产业发展新格局。
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成为湖南驱动生产力跃升的强大引擎。
近三年,我省滚动实施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截至目前已完成攻关投入6.7亿元,高速高压液压柱塞马达、大型民机起落架、工业CAE软件等84项重大关键产品和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连续5年实施“100个产品创新强基”项目,让创新成果有应用、有市场,诞生了世界最长臂架的混凝土泵车、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等一批大国重器。
用“明天”的技术锻造“后天”的产业。着力培育壮大先进计算、音视频、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引进人工智能、生命工程、量子科技、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湖南正在一条条新赛道上加油攒劲,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
以产业链优化产业生态
——加快壮大“国”字号产业集群
与其你争我斗,不如比肩同行。在湖南省工程机械制造业创新中心,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的工程师们如今更多的是坐在一起,谈论技术,携手攻坚。
“产业巨头由单打独斗走向共生共荣,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工程机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湖南国重智联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振说。
一年多时间,创新中心已突破焊接工艺优化、智能磨削机器人等5项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了碳化硅电源、大功率电驱系统等电动化核心零部件,助力工程机械产业链提质升级。
立足高水平自立自强,湖南促进“大校、大院、大企”融合化创新,加快突破产业发展关键环节和短板弱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产业生态日趋优良。
工程机械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乘风破浪,中小企业以“深度”锤炼“厚度”,成为产业链上的生力军。3月4日,工信部公示第八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我省24家企业入选。
“链长”企业顶天立地,链上企业千帆竞发。截至2023年底,全省工业千亿、百亿企业分别达到4家、50家,8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规模工业企业总量保持在2万家以上;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72家。
以产业链为抓手,推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是湖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大“秘诀”:抓住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等着力点,发挥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的引领与整合作用,引导小微企业规模发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构建大中小企业梯度成长、协同创新更加紧密的良好产业生态。省级层面设立11个产业链专班,由省领导担任重点产业链链长,梳理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将解决产业链问题落在实处,力求集中资源和力量打造一批新增长点。
今年开春以来,湖南各条重点产业链上的省级链长走进园区、企业,密集开展调研,深入一线问需。企业难处是什么?产业堵点在哪里?企业的“意见表”,就是链长们的“任务书”。
向高处攀登,产业集群挺起“湖南制造”硬脊梁——
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中小航空发动机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乘势而上,向“世界一流”迈进。
产业升级迭代迎来新风口。继超威在湘潭大手笔布局年产3万吨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后,瓦司特纳总投资20亿元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近日落户长沙望城经开区,长株潭先进储能产业集群加速奔向下一个万亿级新赛程……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输变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在长沙、株洲、岳阳、衡阳等地多点开花,作为“国家队后备军”奋力冲刺。
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8%,占制造业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1.3%。
数字化赋能,“制造”变“智造”
——激发湖南制造新动能
湘江之畔,一栋普通白色大楼,却装满智慧“黑科技”。
这里是湘钢五米宽厚板厂智慧集控中心所在地。
一架5G网联巡检无人机围绕大型高炉、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全方位拍摄,将红外成像视频回传至监控平台进行分析,自动展开高炉炉壁温度测量、高压线路及瓷瓶点检等工作流程。
记者看到,无人天车通过高清摄像头、传感器、测距仪等进行闭环控制,按照产品发货时间、长度等情况,精准高效地将棒材送到指定位置;挂满三面墙的99块屏幕,可以看到炼钢、轧制、成品、入库等各道工序,上百个点位的实时监控画面;十几名工作人员端坐在电脑前,时刻关注着屏幕上各项数据的变动。
“我们把5G、工业互联网技术运用到了天车上,工人通过一个小小的操纵杆,便可实现炼钢、轧制、成品、入库等各道工序的远程操控,将钢铁工人从高温、嘈杂、危险系数高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湘钢负责人告诉记者,湘钢紧跟数字化发展浪潮,与华为公司强强联手,在湘钢五米宽厚板厂内共同打造5G智慧工厂,让传统工厂变得更加“智慧”。
从“制造”到“智造”,生产一线的变化,折射出实体经济的新兴之势。
走进宁乡高新区杉杉能源正极材料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只见少量的工人来回从事巡检、监测和维护工作,从配料、混料、装钵、烧结、粉碎到除磁包装,各个环节都由机器自动完成。
正极材料属于粉体行业,传统的生产车间跟面粉厂、水泥厂一样充满粉尘。杉杉能源副总经理李旭回忆说,过去工人劳动强度大,下班后摘下面具,除了眼睛鼻子嘴巴,其他地方都是黑的。
有了智能化车间,生产效率提高30%,单位产品制造成本降低32%,产品研制周期缩短22%。李旭笑着说:“我们在行业内第一个‘吃螃蟹’,有付出,但回报更大。”如今,杉杉借力智能制造,以长沙基地为基础,深耕新能源。
“智造提升企业竞争力,既打造‘大象军团’,也造就‘蚂蚁雄兵’。我们既要让‘大象’起舞,也要让‘蚂蚁’称雄。”谈到湖南智能制造的宏大图景,省工信厅负责人这样描绘。
云上,可算之数动力澎湃;地上,实体产业落地生根。一批根植于湖南、市场竞争力突出的智能化制造业集群正加速崛起。2023年,我省新增13.3万家企业上云、1.3万家企业上平台,新建设智能制造企业940家,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提升至81.1%,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