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声仁
央视龙年春晚,长沙分会场有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歌舞节目《潇湘齐鸣唱幸福》,洞口县罗溪乡瑶族歌手阳韶芝率领一群瑶家姑娘唱瑶歌:从前旺公旺婆来到这里,用勤劳双手建起层层屋。这里山好水甜美,这里生态宜居住……
看着瑶家姑娘边唱边舞,听着动听的瑶歌,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去年在宝瑶村参加首届熬茶节,听阳韶芝在舞台上唱《大美罗溪等你来》的动人场面。
宝瑶村是雪峰山腹地一个风景如画的古村落,从洞口县城的雪峰天险洞口塘往西,沿着雪峰山里蜿蜒的草砂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便可抵达。穿过宝瑶村古色古香飞檐翘角三层的牌楼,在古寨里徜徉,悠远的诗意,扑面而来。
清一色的灰色屋瓦清漆木屋,依山傍水,在古寨里错落有致地排列。以村广场高高耸立的钟楼为中心,民居在宝瑶河两岸向东向西蔓延。
钟楼右侧,可以看到古驿站的残垣断壁,勒刻在驿站石门柱上的字迹,已模糊不清。从古驿站西行,沿着青石板小道向西,可以领略古人行路难的艰辛。这条古驿道,是湘黔古道的重要地段,曾经有过车辚辚马萧萧的热闹。潇湘电影制片厂根据作家屈国新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古道西风》,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古道像一条蚯蚓,在雪峰山腰上爬行。一边是万丈深渊,一边是望不到顶的高山。朽烂的油杉木护栏,见证了这条崎岖不平弯弯山道的沧桑。
古道上的思义亭,位于湘黔古道要隘——宝瑶与仙人桥村交界的鸬鹚岭。它始建于唐天宝年间,清时重修。建筑面积六十六平方米,砖木结构,四面青砖齐檐,抬梁式构架,两端设拱门出入。亭内两边,左右有十余米长的实木条凳,凳面宽四十余厘米,可卧可坐。亭内地面用河中不同色的圆形鹅卵石铺成奇趣盎然的铜钱花、鼓锣旋、莲花等图案,十分精美。坐在思义亭里,细细品味拱门两边的楹联:莫忙喝一杯茶去,且缓待几阵风来,真是妙不可言。
相传大诗人王昌龄在被贬龙标尉时,送好友柴侍御去武冈上任,路过思义亭。他品着芳香扑鼻的清茶,见青山隐隐,不觉诗兴大发,写下了名篇《送柴侍御》: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为京官又同贬为身处江湖之远的小吏,王昌龄却抱着乐观的心态,一扫送别诗的离愁别绪,写下了鼓励好友的佳作。
宝瑶广场旁边,有两株千年银杏树,它们一雌一雄,相互守望,当地瑶民称它们为鸳鸯树。雌树年年硕果累累,成熟之时,远近游客,争相前来采摘,希望得到福报。这两株树“夫妻”恩爱,情深似海。宝瑶村民,就像这两株千年银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村谚有“上五里喝熬茶,下五里讲瑶话”,说的是宝瑶村里喝熬茶的淳朴民风。春天里,村民从高山上采回野茶树的嫩叶,手工加工制作成茶叶,打包后,放在火塘屋灶上头悬挂的炕筛里备用。这看上去乌漆麻黑的茶叶,放进架在三角架上铁锅里的山泉水中,用柴火熬,熬成黄亮亮的汁液,用勺子舀出来,筛进小小的茶盏,然后慢慢品味。
喝熬茶是有讲究的。千百年来,寨里有了喝迎宾茶、孝亲茶、和气茶、相亲茶等的习俗,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熬茶文化。熬出浓茶后,用精致的茶盘,把装满茶水的小盏子端出来,客人依次取茶,喝完后依次放进茶盘。记性极好的主人,又去铁锅中舀出第二道茶,茶盏的位置绝对不会弄错。反反复复,直喝到客人芬芳满颊、舌齿生香、头有微醺而止。子女孝敬父母,不用言语表达,一切尽在敬献父母的一盏熬茶之中。邻里有了纠纷,管事的长辈,把双方喊拢,坐在火塘里,几盏熬茶喝后,便可握手言和。
去年在村里举办的首届熬茶节,得到了村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参与。省、市、县的文艺名家,相聚在宝瑶古寨,把一个七百来人的小山寨,搞得热火朝天。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把底蕴深厚的乡村文化展示出来了,唤醒了村民的文化自信。
谁曾想到,这个繁华古寨,因湘黔古道的废弃,曾经沦落为穷乡僻壤。2013年精准扶贫的春风吹来,山里来了扶贫人,省、市、县诸多单位,把目光聚焦在这里,伸出热情的手,修公路,清河道,筑堤坝,建新房,使它成为了农业农村部授牌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的进行曲中,宝瑶又展现了无穷魅力,它成了三星级的旅游胜地,每天来这里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村里接待游客的农家客栈,从仅此一家的咚咚农家乐,发展到二十多家各具瑶家风味的客栈。旅游经济,让宝瑶富起来了,活起来了。
看着穿着瑶家服装的村民在古寨忙忙碌碌的身影,听着他们发自肺腑的欢快瑶歌,我欣喜地看到大山深处的宝瑶古寨,焕发出青春的容颜,它正迈着欢快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