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湘江周刊·艺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4年01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想精深 艺术精湛 制作精良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创作座谈会摘要

    电视剧《问苍茫》剧照。

    电视剧《问苍茫》剧照。

  编者按

  近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在央视一套、芒果TV、湖南卫视、江苏卫视等平台播出。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重点剧目,该剧讲述了1921年至1927年,以青年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

  1月11日上午,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承办的电视剧《问苍茫》创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专家学者、主创代表和观众代表进行了现场交流研讨。与会人员认为,《问苍茫》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高度和广度,有深度和温度,有锐度和态度,是一部使命之作、创新之作、突破之作。《湖南日报》湘江周刊特将精彩观点摘登刊发。

  以人带史 史中觅诗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 仲呈祥

  这部剧提供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的新经验,也是一条老经验。但是它翻了新,这个经验是什么?就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一定要选材准,深挖剧。要达到这一点,非常关键的就是电视艺术家要自觉地汲取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把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转化为自己审美创造的内在驱动力。

  《问苍茫》的鲜明特征是尊重艺术家,遵循艺术规律。人是文艺创作的中心,《问苍茫》以人带史,写1921年到1927年期间青年毛泽东的成长。他问苍茫大地,他探寻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他踩在大地上向下生根,深入工农群体,探寻枪杆子的重要性。剧中呈现了毛泽东从实践到理论的重要成果,把它们艺术化地、有感染力地传递给了今天的观众。《问苍茫》用人物来梳理史实,在历史当中寻觅出了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所以这部戏看起来好看又感人。陈晋、梁振华、王伟组成的铁三角,为该剧“以人带史、史中觅诗”的创作提供了保障。

  《问苍茫》的创作过程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次深入实践。它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把历史和现实打通了,通向了当代青年思考的问题,汲取了当代观众的审美共情和精神共鸣,所以得到了那么好的收视效果。

  深度开掘革命历史 深情讲述伟人故事

  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李京盛

  《问苍茫》是继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高峰之作《觉醒年代》之后的又一部较为成功的作品。它既有对以往同题材电视剧创作成功经验的借鉴和吸收,又能以新的题材视角、创作立意和艺术手法,对早期党史和大革命时期这段历史的丰富性、深刻性和复杂性做了全景式的展示和生动具体的细节呈现,并对毛泽东这一主要人物形象也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立体性的塑造与诠释。

  这部作品致广大而尽精微,将革命史和党史叙事融入大历史的进程之中来表现,在以大历史观驾驭全剧的同时,又能对每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细节真相,对每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的立场态度、思想主张、行为心理,做了细腻和逼真的艺术刻画与描摹。

  这部作品通过早期党内一批领袖人物的思想交锋与实践探索,写出了在复杂艰难的历史环境和中国革命的危急时刻,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条正确道路的过程。不但还原了历史史实,同时也丰富了人物形象与作品的思想容量。

  这部作品丰富了对毛泽东的形象刻画,突出了他身上所具有的坚定和坚韧的革命特性、思想与实践相统一的文化特性和亲切而深情的普通人性。

  《问苍茫》,是诗人之问,是中国革命的道路之问,是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之问,更是那个风起云涌、波诡云谲、复杂动荡的时代之问。

  给历史插上艺术的翅膀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张军锋

  《问苍茫》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具有突破意义的最新收获。它填补了聚焦1921年至1927年党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缺少重磅力作的空白,塑造了颇有新意的毛泽东艺术形象,在艺术表达和美学样态上有新的突破。

  《问苍茫》的创作,深化了我们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规律的认识。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取得突破和成功,必须充分吸收党史研究的最新成果,站在党史研究的制高点,并善于找到与当下主流价值的有效对接。在《问苍茫》中,毛泽东一出场并不是指点江山的伟人,而是经历了一个创业、成长、找路的过程。这就使塑造一个崭新的毛泽东艺术形象成为可能。

  第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取得突破和成功,必须要有大历史观,有对复杂历史的整体把握,有对人物基调和人物关系的准确把握。本剧最吸引观众眼球的,就是让观众看到了一段真实可信的历史。创作者以大历史观的宏观视野,准确把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大背景下复杂的革命形势,对活跃于其中的历史人物的性格、立场和内心有入木三分的准确把握。

  第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要取得突破和成功,必须恪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在保证史实准确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用大胆、诗意的描绘,凸显人物的风采、风骨和高贵的精神气质,进而达到烘托主题、彰显主流价值的崇高境界。本剧在“大事不虚”的史实准确上是少见的,在“小事不拘”上也下足了功夫。剧中几乎每一集都充满“生活流”日常和家庭细节,仿佛毛泽东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重访革命伟人的“苍茫”旅程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 王一川

  电视剧《问苍茫》以前所未有的新意和独特的匠心感染观众,在我心里铭刻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下面谈五点。

  大历史观下反思,以史增信。这部剧从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大历史观出发,聚焦于毛泽东的道路选择,对于百余年来中国革命的曲折道路进行诗意反思。通过反反复复的和生动感人的道路选择比较,形象地回答了毛泽东为什么能的历史性问题。

  情景交融中叙事,化史为诗。整个叙事过程浸透了诗意和浓情,叙事中有抒情,抒情中有叙事,堪称一部抒情式青春史诗。先后出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贺新郎·别友》《菩萨蛮·黄鹤楼》三首词,都水乳交融地沉浸在毛泽东的具体革命历史现场中,生成了革命史的诗意化和浪漫化意味,实现了化史为诗的修辞效果。

  以烘云托月法写人,典型传神。通过叙述毛泽东与众多人物的交往故事,从不同侧面共同烘托出毛泽东的青年革命家的饱满动人形象。特别是多次反复叙述毛泽东与陈独秀之间围绕中国道路问题上的分歧而发生争论,最终通过陈独秀的反衬,毛泽东的典型性格才变得愈益丰满和完整。

  形塑知行合一形象,镜头感人。注意通过一系列仪式化镜头产生感人效果,突出毛泽东在革命原理阐释上的独特创见,由此形塑其行而求知、知而力行、知行合一的形象。

  主要演员表演出彩,形神兼备。主要人物的演员在表演上的设计和实际表现都可圈可点。饰演毛泽东、陈独秀、孙中山的三位演员以近乎完美的表演,分别演绎出真挚、务实、开拓、坚毅、深情等丰满形象。

  《问苍茫》通过多种艺术创新手段,书写出革命伟人毛泽东从“苍茫”到明朗、从有疑问的探寻臻于信念确定的抒情式青春史诗,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上迈出新步伐,提供了新范例。

  青春化的年代故事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 吕帆

  《问苍茫》整部剧就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早期革命领袖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创业史。这段历史不光充满创业激情,也充满创业迷茫。从《问苍茫》中能感觉到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呈现了一种变化,一方面更加重视重返历史现场,小心地求证、小心地摸索、小心地假设、小心地抒情,一方面以复杂的历史、社会状况、人物关系,探究中国历史的内在动力、发展规律,而不是站在“总结前路”的既定视角,描摹陈述、歌颂或批判。

  历史剧有门槛。如何通过历史剧让年轻人先看到再懂得是很重要的,所以青春化的叙事很重要。这部剧把时代的叙事聚焦到个人的求索上。在剧情设计上,让年轻观众们理解了毛泽东是如何做工人运动的。他是如何深入群众,问大地,问群众,问自我。演员王仁君,在整个剧集中,除了吵架以外,他的眼神都充满了温润的光芒。他塑造的毛泽东,不光有坚定的信仰和价值观,还有温暖和温情。这是年轻人想看到的样子,因为这让年轻人可以学习他,甚至可以成为他。

  《问苍茫》,问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行,而要把问和行结合起来的应该是思考的思、思索的思。《问苍茫》的年代故事具有“当代性”,它不仅“问”向了1921年至1927年的中国,也能在当下时代找到回应历史的答案。

  有挑战性的艺术课题

  《问苍茫》总编剧 陈晋

  这部剧创作的一开始,是从问题入手的,创作要有动机,才可能有创作激情和冲动。

  在创作中,大家形成共识,重要的体会有两个。

  尊重历史逻辑,就能找到故事逻辑和艺术逻辑。因为,历史本身就是一部大戏。1921年至1927年,这一段的历史,在以往的影像,尤其是以毛泽东为主题的电视剧上表现得并不充分,但这六年对于我们党、对于中国和中华民族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段历史。今天的观众或许熟悉的是历史课上几句简单的结论,但背后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是他们所不了解、不清楚的。这也就是我们说的“苍茫”。所以,这部剧便是要在大家的熟悉而又陌生中,带领大家完成历史的拼图。历史的拼图,就是艺术的剧情,就是剧情的张力,就是拥有艺术张力的审美效应。

  创作的核心问题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的寻路过程和寻路的逻辑。这部剧,实际上通过毛泽东的成长史,来展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大革命时期的创业史、寻路史。因此,全部剧情,实际上有三个关键词。一是“创业”,就是要找真同志一起来干革命。二是“成长”,让观众看清楚毛泽东的政治才干是如何得到锤炼和提升,他的政治思考是如何越来越切近中国国情。第三是“寻路”,走什么样的道路才能把革命干成功,所以剧中最后的旁白有一句话:“苍茫大地之上,道路逐渐清晰。”

  “微斯人,吾谁与归”

  《问苍茫》总编剧 梁振华

  在一部历史剧的创作中,思想的高度、深度与精准度决定了作品的格局。关于毛泽东及其革命思想,不管恶补多少书,在一两年时间内做多少功课,都有可能不知从何下笔,都有可能一不小心就陷入迷局。这也是我一开始对这个题材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直到我的恩师陈晋老师前来坐镇。时隔二十年,我有幸在陈老师指导下创作《问苍茫》。从革命史、思想史的脉络梳理到历史人物的定位,从毛泽东其人其行其思的细致辨析,再到在纷繁复杂历史局势中寻找叙事重心,有陈老师在,《问苍茫》的创作也就有了清晰的历史和思想方位感。

  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依然有美学创新的空间。我身边才华横溢的王伟导演,年轻得让人有些嫉妒。我以前创作过《理想照耀中国》,但属于系列短剧,不算典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导演以前拍悬疑、谍战等,更是第一次涉足这个领域。咱们摸着石头过河,硬着头皮往前闯。说实话,和导演在磨合剧本的过程里,我们时常有分歧,甚至有过激烈的争执,但绝大部分时间里达成了统一战线。一句句台词、一场场戏、一集集剧本,我们在厚重历史的夹缝中未曾放弃创新的努力,在推进过程里也逐渐探索出了剧作层面属于《问苍茫》的一种美学风格——基于还原历史情境的纪实色彩,融汇意境化、情感化、陌生化的诗意表达。

  “史”与“诗”结合,还原伟人成长之路

  《问苍茫》导演 王伟

  作为一名青年导演,在接到《问苍茫》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集的执导邀请时,我是十分意外的。我认为制作单位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集创作是有着突破和创新诉求的,他们希望通过年轻导演的视角来呈现别样的表达。在这种创作思路下选择我作为导演,对我而言是非常幸运的。

  1921年至1927年关于毛泽东同志的故事,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密切相关。如何能做到不仅守正,又要创新。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一项挑战。在当下自媒体时代,对于指导单位、播出平台更是一项挑战。在与总编剧陈晋老师、梁振华老师沟通后,我们确定了“史”与“诗”结合的创作方向,严格尊重历史,并赋予诗意的表达,以普通人的视角去还原伟人的成长之路。

  为了能够最大化地展现伟人成长之路的真实性、可信性、逻辑性,就要展现真人、真事、真历史。基于此,在结构上我们用相当一部分篇幅去描写国民党及其党员在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这是同题材剧集创作的突破,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突破。

  感谢各界给予《问苍茫》的支持和认可,让我从一个创作者的角度,感受到文化自信、历史自信,让我对历史题材创作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心怀赤诚之心 致敬革命伟人

  《问苍茫》主演、剧中毛泽东的扮演者 王仁君

  这部电视剧是我第五次有幸饰演伟人毛泽东了。拿到剧本,如何寻找创新和突破,是我面临的最大问题和挑战。饰演历史原型人物的不同历史时期,塑造的人物状态是不尽相同的。

  塑造人物首先要从人物的外部形态着手进行刻画。《问苍茫》剧中,毛泽东正是青春热血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的创业阶段,为了迅速找到人物状态,拍摄期间我每天坚持长跑塑形,让自己在体态上更贴近他青年时期的状态。他的状态是向上的蓬勃的青春的,信心满满充满活力的。

  丢掉所有的光环,丢掉以往作品中的固有印象,去走近他,去了解他,去相信他。毛泽东思想,是在不断的失败挫折中,艰难求索找到的一条路。为了给矿上的工人谋求生命权利和人格尊严,漆黑崎岖的山路上,一个人,一盏灯,他举步维艰,勇往直前。在这个青年人身上,我看到了悲天悯地的家国情怀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

  从人性的、普通青年人的视角去看待彼时的毛泽东,继续创作上的突破和创新。青年毛泽东对孩子的疼爱不亚于任何人。百忙之中陪孩子做游戏展现对孩子细心呵护;时常给弟弟妹妹写信,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些都让大家看到一个有温度的伟人形象。

  通过生活化的表演,真实生动地再现伟人的不同侧面。工作中可以边摘着辣椒边讨论问题,随手用食物来做战略部署,凸显他性格里的不拘小节、自然洒脱。国共合作期间坚决同国民党右派斗争,踢翻椅子夺门而出凸显他的坚定勇敢和湖南人霸得蛮的豪气……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伟人丰满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

  党史剧就该这么拍

  青年剧评人 马海明

  看《问苍茫》,看到中间,越来越品出味道。它有一套自己的韵律,一旦沉浸进去,就会不由自主地感动。好剧是不会被埋没的。《问苍茫》得到了电视台观众和年轻网络用户的青睐。

  《问苍茫》为什么能让年轻人喜欢?因为它生动。除了服化道考究、选角合适、演技到位以外,更重要的是剧情编排。《问苍茫》在剧情内容上对历史具体事件高度还原,很多细节都是通过对遗留下来的文件与材料层层考究的结果。如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就花费了重大笔墨来描绘。

  我对这部剧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角色塑造。毛泽东与蒋介石,在剧中的人生轨迹截然相反:毛泽东是逐渐走向人民,组织农民和工人,主动探索中国革命自主之路。蒋介石是逐渐走向名利,为了登上权谋之巅不择手段,交于财阀谋于列强。

  王仁君演的毛泽东给人以很大惊喜。王仁君在整部戏中比较文气,但在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时候,能看出他作为湖南人的“霸蛮”。《问苍茫》后劲十足,是值得“二刷”的。

  走进那些历史时刻

  哔哩哔哩自媒体博主 吕刚

  我平时特别留意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尤其那些注重历史真实性、细节考究的作品。故而我们选择做了《问苍茫》的影视“二创”视频。在“二创”《问苍茫》的时候,我主要有三个感受:

  首先就是历史的临场感。以往我都是通过文字去了解那段革命历史,而且通常还是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样的梗概,只能说大体有个印象,但感触就会少了很多。这部剧集则通过影像和故事,把我带到了那些历史时刻,就好像我在现场目睹一切的发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革命路上的艰难曲折,情绪也跟着剧情起伏,我为剧中人物的精神所动容。

  第二是人物的鲜活。剧中有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他们的所思所想,不同时刻的转变,还有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他们的亲情、友情、同志情,这些都被刻画得很细腻,是丰富立体而真实的,让人非常触动。

  第三是信仰的力量。从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身上,我能看到的是对信仰的坚定不移。尽管在追寻信仰的过程中,有挫折,有险阻,甚至可能还有牺牲,但他们始终都没有动摇,没有放弃,最终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方向。这种信念感和使命感,是值得我们很多人学习的。

  (文字整理:刘瀚潞 余金曲 王心怡)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