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留得乡愁焕新生
——记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党支部原书记全建国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贺威

  通讯员 田薇 禹翔

  沿着蜿蜒的山路,来到张家界市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村。碧水青山之间,百余座土家族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

  让石堰坪村世代相传的吊脚楼“重焕生机”,全建国功不可没。

  标兵教练回家乡

  “宙合人生忠孝悌,平地基开为子孙。”走进石堰坪村,一栋建新如旧的吊脚楼大门口的对联,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吊脚楼的主人、70多岁的全宙平老人告诉记者,这栋小楼是在全建国的建议下修的,“是从小到大熟悉的感觉,和原来一样”。

  1978年,18岁的全建国参军入伍。编入野战部队的他,不仅能打硬仗,还成了国庆阅兵步兵方阵的标兵教练。1985年,全建国退役后自谋职业做药材生意。2000年,怀揣着建设家乡的热忱,全建国放下从事近15年的药材生意,接受镇党委书记邀请回到村里,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自此,在这个生他养他的古老村庄,全建国书写了一段留住乡愁的佳话。

  溯溪而行,两岸生态游道串起一座座吊脚楼向村中心延伸。游道也是村民出行必经之路,山外的游客徜徉其间,山里的药材通过这条路走出山外。

  要致富、先修路。初上任时,面对村间不通车、11个村民小组间没有公路的情况,全建国毅然带着全村人自筹资金修公路。资金不够就找各单位支持;没有挖机,他和村民肩背手提,“一年修一点”,共修建公路近30公里,实现了组组通车。

  路修好后,全建国根据自己的经商经验与石堰坪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基础,两个产业,三个保护”的致富思路。全村开始完善基础建设,发展中药材和乡村旅游产业,保护土家吊脚楼、土家“非遗”和生态植被。

  支书远谋留乡愁

  全建国说:“石堰坪村的吊脚楼和秀美风光不仅仅是乡愁和历史,一定也能成为乡村致富的法宝。”

  “日子越过越好了,为什么还要住到过去受穷时的吊脚楼去,我就要建别墅盖砖瓦楼。”2008年,村民全子科决定回家建房,他不同意全支书建吊脚楼的建议。

  “祖祖辈辈住了500多年,是我们土家人的根和魂。相信我,今天的吊脚楼,肯定能带来更大的价值!”全建国多次去做工作。

  全子科和父亲全宙平亲眼见证了全建国把一个落后的山村,带上了致富大路。年长的全宙平觉得全支书说的话一定是对的,于是父子统一思想,花140多万元在村里新建了一栋吊脚楼。

  全世光家明清时代的吊脚楼破败不堪,他要拆了建砖瓦房。全建国一次又一次上门做工作,一方面强调这些古民居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向他保证,下半年省文物维修队会对他们的房屋全权负责,实施维修。直到最后,全世光没花一分钱,搬家、维修与临时居住都被安排得十分妥帖,他才转忧为喜。

  这样的情况还发生过很多次,全建国和村干部每次都耐心地做好村民工作。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英说:“全老支书实干苦干,为村里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在全建国的努力下,石堰坪村182栋土家族吊脚楼得以“修旧如旧”,保存完好,成为了文化招牌与旅游名片。石堰坪村成为了湖南省第一个“土家生态博物馆”、首批“中国传统村落”、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项目……

  现在,来石堰坪村探寻土家民居、民俗,成了张家界向外推介的重要精品旅游线路之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 
copyright © 2008 VOC.COM.CN, Geo Info.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312006003 经营许可证:湘ICP证010023 ICP备案号:湘ICP备10011883号